欧洲小国同历金融危机 冰岛浴火重生秘密何在

撰文: 陈冠东 余伟邦
出版:更新:
冰岛国家足球队如该国经济般,苦尽甘来。(Getty Images)

冰岛和爱尔兰在2008至2009年间相继出现金融危机,国内银行业爆煲,先后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援,并双双答应财政紧缩的条件。危机过后,冰岛能迅涅槃重生,经济复苏后的规模更较2008年危机爆发前扩大1%;相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爱尔兰,经济规模至今仍较危机前萎缩了2%。

冰岛走出金融危机后拾回尊严 理性反建制杀出新血路

不同于爱尔兰希腊的命运

事实上,爱尔兰当时面对的危机只是“接近灾难性”,但冰岛当年的危机却完全是场灾难。当时冰岛过度膨胀的银行业在一周内崩溃,通胀率和利率均急升至18%。为何冰岛能够在数年之内浴火重生?一大原因是当年冰岛任由银行倒下、让货币汇率暴泻,以及实施了有效的资本管制,限制民众从金融体系内抽走资金,这些措施一直实施至去年才解除。冰岛通过大幅削减开支、增加收入来降低财赤。虽然冰岛民众在2010至2012的三年间,挨了极其严峻的日子,但最终总算守得云开。

其实冰岛爆煲前出现的泡沫是十分明显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冰岛已由一个擅长在北极圈内捕鱼和冶炼铝的小国,转化为北极圈内的“金融玩家”。当年冰岛国内3大银行不断向国外招生意,特别是来自荷兰与英国的资金,令其规模扩充至等于国家经济规模的10倍。外国资金喜欢到冰岛存款,因为利息远高于本国。

冰岛银行得到这些资金,就走出去四处寻找收购目标,它们买了外国企业,买了外国房地产,甚至连外国足球队也收购了。这就成为酿成金融危机的关键,冰岛银行业除了用高价购入外国的问题资产外,还向海外存户承诺支付高利息,成为了一个难以持续的营运模式。在雷曼倒闭后,全球短期借贷活动停顿,冰岛银行业亦连锁性崩溃。

未用欧元 货币贬值拾竞争力

由于当时冰岛银行业的规模已远远大于全国经济规模,政府注资救助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结果冰岛政府就使出了与美国政府救市完全相反的一招:大得不能不倒(too big not to fail),让它们全数倒闭。对当时冰岛政府而言,这决定相对容易作出,因为银行倒下虽然要赔钱给客户,但由于多数存户均来自海外(特别是英国和荷兰),而存款保障法例只适用于本国人,海外存户只能同声一哭。当然,此举后来引起了不少国际纠纷,而冰岛人最终也选择了向荷英两国还钱,化解争拗。为了筹集足够金钱赔偿给本地存户,冰岛最终仍须寻求IMF援助、接受紧缩条款,但比起爱尔兰和希腊,冰岛能够这么快重出生天,其实已相当幸运,当中的最大分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冰岛有自己的货币,可以在危机爆发后透过货币大幅贬值,较快回复经济竞争力,反观爱尔兰和希腊都使用欧元,就缺少了这个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板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