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落幕 舆论态度谨慎喜忧参半
经历三天谈判,G20习特会后首次中美贸易谈判在北京落下帷幕。无论是会谈中的细节,双方官员的发言,或是中美两国各自发出的文件,都显示今次谈判大致顺利的同时,两国仍就“中国经济结构”改革存有分歧。而这一问题也将留待接下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ezier)的高级别会晤解决。
1月9日晚间,美国贸易代表处率先发出新闻稿,通报中美磋商事宜。文件中提到“会谈重点讨论了中国对于从美国大量购买农产品、能源、制成品及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承诺”,体现双方在削减贸易逆差上已达成共识,进入细节讨论阶段。而今次谈判由原先两天延长到三天,正是因为细节讨论需时所致。
未来高级别谈判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美方也在声明中强调中国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包括“强迫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网络入侵及贸易机密的窃取。”相信中美在这一系列问题上仍存歧见。而《日经新闻》也引述消息人士说,两国在中国补贴国企的问题上立场仍相距甚远。
至于中国商务部表态仅有短短两行,不温不火提到“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为解决彼此关切问题奠定了基础。”可见,即使双方在结构性改革上存在分歧,但仍有不少谈判空间。
《华尔街日报》1月9日引述美方消息人士称,今次谈判反应双方已朝达成协议方向前进,但更棘手的结构性改革问题仍留待更高级别的会谈来解决。按中美谈判惯例,下次会晤时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率代表团赴美,同莱特希泽交手,预料双方届时将聚焦中国经济结构问题。
《纽约时报》则将关注点放在美方内部不同意见。其报导指出:参与谈判的三个主要政府部门都在寻求不尽相同的议程。莱特希泽领导的贸易办公室希望中方进行结构改革,商务部则期望两国关于农产品和能源的巨额订单可尽快落实,而财政部则期望尽快撤销对华关税,为美国经济成长减少阻力。
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由莱特希泽同刘鹤进行的高级别、跨部门谈判便显得格外重要。
整体判断:审慎乐观
《纽约时报》早前引述接近特朗普人士说法称:特朗普想借由中美协议稳定愈趋混乱的市场。摩根士丹利11月底的报告指出:年尾美股的下跌并非短期征兆,而是美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的开始。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告的订单指数也从62.1下跌至51.1,创下2016年来的新低,而上次如此巨大的跌幅便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时,令人忧虑市场巨幅震荡重演。
中国的经济情况也充满风险。12月中国PPI同比增幅仅为0.9%,远低于预期的2.1%,同为2016年来最低值。受国内环保法规及美国高额关税影响,中国全年汽车销量下跌7%,创下20年来首次下跌记录。这样的背景下,中方同样迫切希望达成共识。
政治本是妥协的艺术,中美双方若要在接下来谈判中达成协议,势必均要做出让步。但在中国的立场上,本国经济结构大多属内政问题,而“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更是达致“两个100年”中科技目标的必由之路,妥协空间恐怕不多。而美方主导谈判的仍是著重中国经济结构的莱特希泽,相信下一轮谈判恐怕不会如今次一样顺利。
尽管如此,今次谈判至少是中美关系进入“小冰期”后的首个突破。而当交流日益密切的两国领袖,不约而同将施政重点置于内政时,更难排除中美其中一方一念之间放下执拗,促成协议达成的可能。审慎乐观或许将是下一轮谈判的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