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摄”落地底 二氧化碳变岩石 冰岛新法缓全球暖化
气候变化牵系全人类命运,各地专家及政府多年来一直寻找成效高而成本低的减排方式。科学家在冰岛测试以另一种方式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这种温室气体注入岩石之中并埋于地底。多年来,发电厂燃烧来自地下化石燃料,排放出的碳化合物进入大气,新技术就如令属于泥土中的碳回归泥土之中。参与研究的专家称,新技术成本较低,有望成为全球环保事业的先驱典范。
科学家在冰岛测试以“碳收集及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火山岩。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层(basalt)接触后发生化学作用,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固体的石灰岩(形态如一般矿物岩石)。这种以地质封存的新方法将大气中的碳化合物转化成固体,若广泛运用,理论上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遏止气候暖化。
专家解释,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岩层,原预料转化成固体需时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但今次结果显示过程仅需两年。今次的项目,目标在1年内“埋葬”1万吨二氧化碳。
德荷曾做海床测试 易泄漏成本高叫停
“碳收集及储存”(CCS)可应用于收集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阻止气体进入大气层,并“埋葬”于地下。德国与荷兰过去合作,由科学家在欧洲北海的海床测试类似做法,但因运作时容易泄漏、需受密切监察,增加成本,因此中止。英国政府原定向境内的“碳收集及储存”项目拨款10亿英镑(约112亿港元),惟去年11月以技术未成熟为理由,撤回拨款。
是次研究是冰岛海勒西迪(Hellisheidi)地热发电厂推出的“碳固定”(Carbfix)试验计划一部分。过程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先与水结合,再注入400至500米深的玄武岩层。
过程中所需的玄武岩常见于全球各地及海床。海勒西迪发电厂地下的玄武岩层环境特别适合作“碳收集及储存”,二氧化碳注入岩层后只需两年,便有95%变成固态。领导项目的阿拉迪(Edda Aradottir)称,这种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效率奇高,“令人惊喜”。
联国委员会肯定新技术成本效益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形容,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之中,“碳收集及储存”技术最具成本效益、扮演重要角色。专研“碳收集及储存”的爱丁堡大学教授哈素丁(Stuart Haszeldine)赞扬新技术为世界提供安全方法,以较低成本收集二氧化碳。
今次的研究报告刊于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6月号。
(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