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察】《查理》画叙童“讽标签难民” 自封幽默无视回响?

撰文: 李骏生
出版:更新:

法国《查理周刊》今次将年仅3岁的叙利亚库族男童艾兰(Aylan Kurdi)与德国科隆的色狼相提并论,做法惹火。报社事后解释,声言今次绘画艾兰的目的在于讽刺对难民及穆斯林心存恐惧的人,以画作刺激读者反思将外来者标签为性罪犯的想法。就算这真是报社的想法,并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托辞,但到底客观效果有否彰显出画家的原意?

英国《独立报》刊登博客布朗(Jessica Brown)的文章,她并不反对《查理周刊》的做法,认为自科隆大规模性侵案过后,欧洲反对接收难民的声音更加响亮,据报1/3德国人对入境寻求庇护者的印象变得更差。

德国示威者2016年1月9日在科隆上街,高举“不欢迎强奸犯难民”的标语。(路透社)

“眼前的风险是公众将个别事件与整个社群混淆在一起。”布朗写道,有人看到艾兰伏尸海边的照片时,就高呼“我为艾兰哭泣!我们一定要做些事!”,但同一群人又会在科隆性侵案后,要求政府“关上大门!这里没有空间留给难民色狼”。

布朗认为公众应当嘲笑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无稽想法,她相信《查理》的漫画并非嘲笑难民,而是重点攻击我们的想法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摆柳,若读者不能反思甚至谴责自己的行为,则无法领略这一讽刺作品。

《查理周刊》最近刊登的漫画标题为〈移民〉,上方写道:“小艾兰长大后会变成什么?”,下方的句子为“在德国抓屁股的人”。 (网上图片)

布朗的论点也许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她点出主流意见是何等虚浮,亦很透彻的点出讽刺作品的珍贵价值。然而,姑且相信《查理》新作“用心良苦”、吁人反思自身,但漫画最大的败笔恐怕在于客观效果未能彰显这一“原意”。

敏感的难民议题,本已将饱受困扰的欧洲人撕裂成两边。支持收容难民的人在看过这幅漫画后,只会对针对收容难民的种族主义言行更感愤怒,至于反对接收难民的人,在看过漫画后,则只会更加觉得自己的想法合情合理,不会反思自己有否抹黑难民的人格。就算《查理周刊》的出发点真是如它所称般高尚,但漫画刊登后却不见大部分的回响是谈论“以偏概全”是否恰当,更多的言论只在于就支持或反对《查理》的做法表态。

报社1年前遇袭,全球声援,人人查理,藉藉无名、处于倒闭边缘的《查理周刊》仿佛变成正义化身,周刊加印,赚个盆满钵满;1年过去,诸位“查理”目睹周刊多次刊登争议作品:再次绘画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讽刺俄国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遭恐怖分子击落等,民意渐渐转軚,今日高呼“我不是查理”。

《查理周刊》上下自视为“更有能力理解幽默”的人,毋须理会大部分人对漫画的反应;其实要自我反思,应当是谁?

《查理周刊》的漫画家或许可声称,大部分人未能理解其“善意”的出发点,并非自己责任,但从效果而言,是次新作只能在公众之间挑动情绪。《查理周刊》上下自视为“更有能力理解幽默”的人,毋须理会大部分人对漫画的反应;其实要自我反思,应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