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世界公民 国际学生评估PISA拟增全球议题 考文化敏感度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常言“求学不是求分数”,除了学业成绩外,学生接受教育,还有甚么可追求?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向来是各国教育界的指标,亚洲学生经常名列前茅。2018年起,评估考虑新增“全球竞争力”项目,除数学、科学、阅读能力外,更考核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能力,国际视野、批判能力、文化敏感度等或会纳入其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国际视野、批判能力、文化敏感度都非常重要。(Getty Images)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即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测试,全球各国政府支持。测试评估15至16岁学生于数学、科学、阅读3个领域的能力。OECD教育总监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周三(25日)于BBC撰文,指学生应具备文化敏感度等能力,适应全球化及多元化的世界环境,并考虑将相关范畴纳入评估。

在全球化下,各地人口往来频繁,教育界应培养学生能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合作。(Getty Images)

学生需具文化敏感度 理解差异

施莱克尔认为,现时在全球化下,加上数码经济日益蓬勃,各地人口来往频繁,不少国家公民到外求职、逃离赤贫及甚至战场,教育界应培养学生能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合作,“他们(学生)需要欣赏不同意念、角度及价值。学生需要建基在差异之上,学懂信任以及与他人合作。”

PISA如何定义“全球竞争力”?

有能力从多角度批判分析全球及跨文化的议题,能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观念、判断及对己对人的看法,以及能基于对尊重人类的信念,与不同背景的人作开放、恰当及有效的互动。

国际视野及批判能力不可或缺

据施莱克尔所言,计划的评估方向包括,学生能否理解他人的思想、信念及感受;能否设身从他人角度看世界、分析及批判资讯等。PISA仍在研究应如何量度这些方向,施莱克尔希望,新项目可助各国了解学生适应国际社会的能力,学生对国际新闻的理解,及能否明白及批判国际议题。

于上次公布结果中,上海于3大领域都名列榜首。(Getty Images)

2012年上海列榜首

PISA评估每3年举行一次,目的为评估学生是否具有投身社会所需的知识及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上次举办是2015年,相关成绩尚未公布。2012年的评估结果显示,香港学生于数学和阅读方面排行第二,上海于3大领域名列榜首。欧美国家中,以芬兰排名较前,阅读及科学能力均列十名以内。

(BBC/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香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