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察】从反殖民出发 看英国牛津大学罗德雕像争议

撰文: 陈冠东
出版:更新:
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外的罗德雕像是今次学生要拉倒的目标。(路透社)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有文章指人们将雕像拉倒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政权更迭,例如2003年群众把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前总统萨达姆铜像拉倒。第二种情况就是当旧传统遇上新思想之时,移除一切旧有事物以腾出空间让新思想的茁壮发展。今次牛津罗德雕像争议显然属于后者。

树立罗德雕像的原意,是纪念他在死后向母校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捐献了600万英镑(价值相当于现今约7亿英镑)的捐款而立。罗德亦设立了以他命名的奖学金帮助贫苦学生入读该学院,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亦联名资助南非学生到英国升学。罗德是日不落帝国的代表人物,津巴布韦及赞比亚的前身罗德西亚(Rhodesia)就以他命名,这亦代表了英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年代,确实有其历史价值。

罗德乃南非种族隔离始作俑者

罗德亦是一个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他担任南非开普敦殖民地总督时所草拟的黑人土地法案,限制了黑人只能在划定土地内区住,是南非长年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罗德更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用金钱和权力去压制他当时白人眼中的未受文明开化人类,而他生前所拥有的巨富正是奴役非洲黑人开采天然资源所得。在很多外人眼中,罗德雕像的存在是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的象征,学生的诉求亦有根有据,并不是牛津新任校长李察逊所言的不理解言论自由下的“一言堂”。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图)于巴黎和会提出的14点(Fourteen Points)是现今国际秩序影响深远。(Getty Images)

再者,全球各地亦有类似的运动务求以正视听,不应畏于该标志的伟大历史,并要明白历史与纪念象征是南辕北辙之事。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系列以美国前总统及该大学的前校长威尔逊(Woodrow Wilson)命名的建筑物,全因他在任总统期间落实了种族隔离政策。美国学生当然知道威尔逊对美国现在的地位,甚至现今国际社会的正面影响,但他亦决策亦夺走了许多非裔美国人的一生幸福,同样的理由亦可放在当年有蓄养黑奴的美国开国元勋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

今次牛津罗德雕像确实令人联想起法国大革命,今日巴黎街头仍然随处可见革命痕迹,如被抹去花纹的纹章,墙上隐约可见的十字架痕迹。文化革新意味较重的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并不常见,今次事件会否导致英国掀起一股反殖反帝风潮仍然言之尚早,笔者亦不赞成一窝峰地将这些文化遗产摧毁,毕竟它们是塑造现今英国文化的重要部份。但世界各国的地位渐趋拉近,全球化之下追究当年殖民主义者的罪行事件必定会越来越多,英国人理应反思,是否应该正视它国内随处可见的帝国标志,并反省当年所犯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