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青年昔为童工今办报 《儿童之声》控政府不闻不问

撰文: 李骏生
出版:更新:
《儿童之声》每月举行一次编采大会。(BBC)

印度德里一个设备简陋的办公室内,十多名青少年看着手上的文章认真讨论。他们并非为学校习作或简报准备,其实是为下一期出版的《儿童之声》举行编采大会。青少年办报不算新奇事,不过他们办报目的却很不寻常:向印度政府控诉日益恶化的街童及童工问题。

报社内的记者均是曾经在德里附近地区街头打滚或是劳动过的青少年,由当地的非牟利组织“查特纳”(Chetna)带到报社。

印度估计有逾1000万名儿童流落街头或被迫工作。(BBC)

据估计,印度超过1000万名儿童流落街头或被迫工作。2002年创刊、每季出版一次的《儿童之声》(Balaknama,即Voice of the Children),内容正是围绕国内童工在街头打工的辛酸故事。

《儿童之声》的编辑、18岁的昌德尼(Chandni)忆述儿时工作的经历。她为了家计,曾跟爸爸在街上表演,甚至在垃圾堆中拾荒。

童年饥饿受虐 办报重拾生存意义

“在《儿童之声》担任编辑令我骄傲。”昌德尼说:“被褫夺了童年的儿童,尝过饥饿、行乞、虐待、劳动的辛酸,他们在这里可报道同路人类似的苦难。”查特纳的成员接触昌德尼以后,鼓励她上学,训练她成为记者,让她决心脱离拾荒的生活。

《儿童之声》每期发行量已达5,000份。(图:印度非牟利组织查特纳)

昌德尼认为该报不单是“发泄”渠道,更让儿童重拾生命的意义,活得更好。自1年前她开始参与报社事务,发行量已由4,000份增至5,000份。

《儿童之声》记者与到街上访问儿童,了解对方的生活。(BBC)

记者无电邮靠电话汇报 季报每份2亳

该报编采过程绝不简单,昌德尼领导的14名记者于德里及邻近的城镇采访,他们将材料通过电话向设于德里的报社汇报,因为他们并没有传真或电邮设备。编采人员每个月开会一次,检视报道质素。

《儿童之声》由查特纳负责出版,有印度语版及英文版,每份售价2卢比(约0.23港元)。该报暂时未有足够广告支持,亦没有接受政府资助,只能由查特纳垫支。

报社训练青少年成为记者。(BBC)

“政府资源足 怎会无法统计童工”

在报社负责训练记者、19岁的尚诺(Shanno)小学五年级时辍学,熬过长时间工作,又与酗酒的爸爸生活。尚诺经简单的街头调查,追踪到1,320名在德里的童工,她质疑政府迟迟未提供确切的统计数字。

她指出:“我们想警方和政府知道,确切计算街童人数并非不可能的。我们资源有限也做得到,他们人力及资源丰富,无可能做不到。”尚诺现在攻读社会工作学位,立志将来投身社运。

实地采访童工 记者无惧无良顾主威胁

年纪轻轻的记者到餐馆、工厂、住家等劳动场所采访儿童的工作状况,常常遇阻,甚至受到威胁。报社成员尚布(Shambhu)表明已经有所准备:“我们坚决回应,说如果对方拒绝我们与该处的儿童接触,我们会致电儿童求助热线。”

同样名为昌德尼的15岁女孩,将来很可能成为《儿童之声》的编辑。她对报社的未来充满希望:“我想增加读者数量,为报社带来盈利。我们在充满苦难的街头存活下来,《儿童之声》正是我们的呼声,也能为仍然寄人篱下或在血汗工厂挣扎求存的人发声。社会需要听到他们旳心声。”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