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汽车业纷爆丑闻 三菱测试作弊25年

撰文: 黄家欣 罗恩赐
出版:更新:

日本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的造假丑闻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公司不久前才承认在耗油测试中作假,未料上周二又要召开记者会公开道歉,承认公司早自1991年就开始以不符日本当局规定的耗油测试方法检测,骗足消费者25年。这次三菱汽车造假丑闻,是继德国大众汽车、美国福特汽车等国际车厂接二连三爆出丑闻后的最新一章。

三菱汽车社长相川哲郎(中)与一众高层在记者会上向公众鞠躬道歉,但是否足以挽回公众的信任?(路透社)

日本三菱汽车早前承认在耗油测试中造假作弊,涉及4款合共62.5万辆轻型车。相川承认公司测试汽车耗油量的方式不符合当地法规,令结果显示的耗油量少于实际数字。相川声称事前并不知情,又说公司会成立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调查今次事件。

三菱或为减税作假​

丑闻传出后,三菱汽车市值在3天内蒸发32亿美元,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菱汽车高层上周进一步承认,受影响的车款及确切数量,目前恐怕无法确认,因为耗油测试作弊造假的情况,其实已持续了足足25年。据日本媒体称,耗油测试作弊,相信是为了获得国家环保车减税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减免额度。相川表示公司可能须向政府偿还部分税项。

其实除了三菱外,近年大众、福特、韩国现代汽车等车厂,都纷纷爆出造假丑闻。德国大众去年爆出在1100万辆柴油引擎车安装作弊软件,隐瞒实际排放量较美国法规要求高出最多40倍。过去一直标榜关注环保的大众,最终需为事件拨备180亿美元,以及回收美国人购买的50万辆汽车,并支付10亿美元赔偿予车主。

德国大众车厂在废气排放测试中造假,对商誉构成严重影响。(Getty Images)

隐瞒不当行为  被揭发才承认

更令人咋舌的是车厂应对丑闻时不尽不实的态度。以三菱汽车为例,今次事件是由于日产工程师发现在由三菱代产的日产轻型车燃料耗用量,与该公司声称的用量有差异,三菱汽车才急急承认;三菱汽车原本表示2002年才开始使用不合规格的测试方法,但在《日经》引述消息人士爆料后,该车厂才承认早于1991年便采用有关做法。

又以德国大众车厂为例,德国《商报》引述业界及公司资料,揭发大众早于1999年已经研发出作弊软件,可以关闭部分引擎功能;6年后当大众工程人员未能将排放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减低至法定规则时,便开始使用该软件,直至被媒体踢爆才停手。

三菱汽车爆出丑闻后,日本政府已计划成立特别小组,研究制定更具体的措施。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亦加强检测车厂提交的测试报告,用更多时间去审核。这令车厂与监管机构的营运成本都大增,形成双输的局面。汽车研究公司凯利蓝皮书(Kelley Blue Book)高级分析师布劳尔(Karl Brauer)指出,随着监管收紧,测试系统更加复杂,拖慢车厂推出新汽车型号,对业界打击甚大。

竞争激烈  车厂铤而走险作弊

然而,加强监督是否就能有效阻吓车厂继续以不当手段营运?布劳尔坦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恐怕一些车厂会尝试寻找出更完美的“新犯罪方法”。

而且现时监管模式是由车厂自行测试,然后提交数据予相关机构,这种模式下监察形同虚设,车厂更易钻空子。

专断企业文化令车厂堕落

企业文化问题亦是车厂堕落的原因之一。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前总监克莱布鲁克(Joan Claybrook)认为,车厂高层一定知道他们在做一些非法的事,可能须面对刑事检控,不过他们亦知道,检控人员要在数万名员工中找出谁该为造假数据或隐瞒出错而负责,是接近“不可能的任务”。这可能亦令到一些车厂高层以为自己可以大胆莽为而毋须面对后果。

要扭转车业造假积弊,除了加强监管,恐怕还须从企业管理文化改造方面入手。

三菱汽车公开展示其新款混能车。(Getty Imag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