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谋划重于眼前利益 美国、以色列须明白的道理
美国早前执意把驻以色列大使馆由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触发新一轮以巴冲突,其间以军向巴人示威者开火,造成最少62死、2700人受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形容这是一场“大屠杀”。
对以色列来说,使馆搬迁是一大胜利,然而这种胜利毕竟只是短期利益,长远而言,却会加深巴人对以色列的仇恨,导致后者的长远安全更难得到保障。
促使美国把驻以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一直是以国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夙愿,如今在特朗普配合下,终于成为现实。然而,单从使馆开幕仪式共有86个国家外交官收到邀请、但半数以上缺席的事实来看,迁馆的决定根本不得人心。
加深仇恨非上策 和解更合长远利益
5月16日,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山不转水转,以色列应著眼长远安全”的社评。文章指出,美使馆搬迁导致多人伤亡,当天的事肯定会被巴人和阿拉伯人记著,令延绵70年的以巴冲突再添一笔新仇,和解之路只会愈走愈远。
文章认为,由于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等因素,以色列近年来巩固地区优势,安全形势得以缓解。可是,这一切并非以色列一手导演,中东格局变化的绝大部分推力来自外部世界,“以色列靠自己力量把控不了命运,它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政治变迁中的一叶浮萍,今后仍将会是那样。”
单就军力而言,以色列在中东占尽优势,加上得到美国袒护,它自然无意向巴人让步。然而,若干事实仍然必须认清:地理上,以色列完全被阿拉伯世界包围;人数上,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远远多于犹太人。
事物并非静止不变,现时如日方中的以色列能否永远鹤立鸡群,颇成疑问。倘若不透过和平谈判解决领土问题,以色列的命运始终无法安定下来。
《环球时报》过往发表不少煽情文章,时常被外媒看做是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的征兆。但是,即便是这个“充满激情”的媒体也能发表这类文章,这就从侧面显示,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国际关系、利害冲突时,普遍有著较为长远的视角,且是和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在这个认知之下,无论是中国人和中国政府,皆认为活在对抗之中,不断与敌人加深仇恨,无论如何都不是上策,倒不如趁自己还占上风的时候,争取与敌人达成和平协议,这才是长久之计。
合作,还是对抗?
经得起时间考验才是王道,与其靠实力开路,赢取短期利益,长远而言却令对手心怀怨怼,倒不如衷心合作。随著世界局势的演变,部分西方评论者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道理。
5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Martin Wolf)发表题为“西方应如何判断崛起的中国”的文章。他指出,在1990年,发达国家贡献全球经济产出高达78%(市价计算)或64%(购买力平价计算);现时,这些国家的产出只占60%或4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经历国力此消彼长的转变。
沃尔夫表示,过去十年,西方被金融海啸和民粹思潮弄得焦头烂额,其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备受质疑,中国奉行的一套却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中国,西方应该怎样自处?这是西方需要思索的问题。
沃尔夫提出,中国虽是西方的主要竞争者,其崛起会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带来不少困惑,但“中国是必不可少的伙伴”,美国认为有必要单方面使用自身实力、从而达成自设目的的想法必将失败。他又指出,中美摩擦不会导致中国停止进步,极其量只会拖慢进步的过程。
当然,西方无须接纳中国提出的所有要求,但西方在追求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世界时,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各国互相依存、而冲突却不减反增的世界当中,更多地落实这种著重各方皆可长期受益的共处方式,才是得以持久的方式,也是各国需要进一步思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