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饭应配甚么𩠌 微波炉加热后好食与否 全靠一个原理

撰文: 张子杰
出版:更新:

香港人工作时间长,“无饭家庭”见怪不怪,可能超市、便利店的微波炉料理是很多人的心水。不过吃完后大叫“难吃!”的情况都不少,其实不是食物质素问题,而是缺少了“化学反应之王”——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同样的原理亦可应用到我们带便当盒作午饭,弄清楚什么东西放入微波炉加热后不会变得难吃,自然可免于再食“Sad Lunch”啦。

美拉德反应,简单地说就是将氨基酸混合糖分,再将之加热后形成新的化合物,令食物变成微焦和带出香味。举个例子,新鲜出炉面包的香气和金黄色的表面、咖啡香味,全拜美拉德反应所赐。

美拉德反应是由法国化学家路易—卡米拉・美拉德(Louis-Camille Maillard)在1912年发现。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化学反应,它每天都在很多家庭的厨房内发生,但听过这个的人却不多。

话说回来,为什么预制的微波炉食物会令人觉得难吃?首先美拉德反应只发生加热含水量低于5%的食物,另外微波炉的加热方式是以高能微波平均加热食物内部分子,导致食物表面没有足够温度和干燥环境引起美拉德反应,所以阔条面“叮”出来,便会失去应有的酥脆。

很多企业都会在茶水间设置微波炉,供人们翻热食物。在没有焗炉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复制美拉德反应,不过只要在准备菜色时多加留意,还是可以尽量保留食物原有的模样与食味的。(视觉中国)

微波炉料理都是半成品,肉类经过先加热再冷藏,脂肪与空气产生化学反应会有难闻的气味,因此食品商会加入香料或抗氧化剂。

要解决这个缺陷,可以靠“自加热包装”(susceptor packaging)技术,它是一种附有塑料补层的硬纸板,再以金属箔覆盖。加热时,金属箔可以产生足够高温,创造美拉德反应的条件,总算保持食物的色香味。

人们带便当上班,不会像食物制造商般事先加入香料或抗氧化剂,也没有“自加热包装”。此外焗炉可把食物表面的水分烤干,形成酥脆的口感,但一般公司通常只设微波炉。不过进食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不一定等于食味会大打折扣的。

在选择便当的菜色上花点心思,即使不能复制美拉德反应,也至少不会令食物在加热后难以下咽。例如如上文所述避免带一些本来有轻微烤焦或香脆口感的食身。较会“干身”的菜色会是不错的选择,例如炒饭。

炒饭已是美拉德反应的成果,蛋与米饭表面在加热时亦已产生焦糖化反应。焦糖化是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糖类的焦化过程)。炒饭的水份本来已少,在微波炉加热后,也不会跟刚上菜的时候相差得太远。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