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相“呃Like”百发百中 喵星人俘虏亿万网民之谜
一喵倾城,再喵倾国。猫的狂迷比比皆是,你我身边必有一个。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是爱猫之人,他极宠爱他的猫Muezza,甚至宁愿把祈祷袍的袖子割掉亦不愿吵醒酣睡中的爱猫。古埃及人更是奉猫为半神明,牠们死后甚至会被制成木乃伊,放上陪葬品风光大葬。时至今天,这股对猫的痴狂默默被发扬光大,毛茸茸的热潮燃点了整个网络文化。每日上网,我们不难发现猫的影片、贴图,甚至新闻,都疯狂充斥社交网络及各式网站。到底猫有什么魅力,可以如潮水般席卷整个网络?
网编界流传“呃like”有必杀技:一张猫图胜过千言万语。在互联网上,猫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猫的影片在网络上远比其他宠物有更大的浏览量。印第安纳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迈里克(Jessica Gall Myrick)2014年进行调查,发现YouTube一年内新增了逾200万条与猫有关的影片,共有260亿人次观看,平均每条得到1万2千人浏览量,比起网站上其他影片远为多。
这股热潮亦捧出了不少“互联网红猫”,一脸不爽的的美国不爽猫(Grumpy Cat)、吐舌小猫Lil Bub、日本纸盒猫小圆(Maru)、台湾的黄阿玛等。这些猫明星不但拥有大批粉丝,更由网上走到现实,有商家为牠们开发周边产品,包括贴图、饰物、饼干等,牠们的主人更会带牠们巡游出席不同场合及节目。
乘势而上的除了各人家中的宠物猫,还有插画师笔下的猫角色。以插图胖吉猫(Pusheen)为例,它于Facebook上就累积了900万粉丝,比美国总统参选人特朗普还要多。网上热传的彩虹猫(Nyan Cat)构造简单,仅以无限轮回、不断重复的Gif图加上“洗脑”音乐,不断重复“喵喵喵”(nyan nyan nyan),就如病毒般传遍整个网络,累积1.3亿观看人次及逾100万个赞好。到底猫有什么魅力,令网络人类为之倾心?
“猫猫最可爱,同意请分享”
当贴出小毛球跳跃、“扑猎”玩具的影片,网民就会惊呼“好可爱~”,然而什么是可爱?这其实亦反映了某程度的“互联网文化霸权”。
当我们定义可爱,常会与宠物挂钩。秘鲁以羊驼为宠物,乌干达则以山羊及鸡为宠物,因此他们的贴文亦常与这些动物有关,反而没有人谈论猫及狗。那什么地区最爱养猫?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Euromonitor于2014年的调查指出,欧美国家都倾向爱猫多于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支援一项计划“我知道你的猫住在哪”(I know where your cat lives),监察及统计网上发布的猫图及影片,发现发布最多的地区均是欧美国家。
猫得居高位,其中一个原因是牠们的粉丝掌握了更多网络发言权,正如“我知道你的猫住在哪”网站亦言:“地图或许更能反映全球化、智能手机普及度,及对个人私隐的开放想法。”由于欧美网络普及率高,网民数量多且网络参与度高,他们喜爱的猫亦随之成为网络“呃like”王,而相反羊驼及山羊则很难取代猫的位置。
汪星人粉丝人多势不众
出奇的是,当我们觉得猫是网络之王,赢尽眼球,事实上根据Google数据,狗的搜寻热门程度于10年间一直高于猫,而且近年差距还逐渐扩大。而据Euromonitor于2014年的数据,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猫迷之国”的日本,原来狗才是较热门的宠物。
既然狗狗更得人欢迎,为何猫却似乎更惹人关注?美国网媒BuzzFeed最初以研究网络热门话题起家,网站分析其数据发现,虽然狗有较多固定粉丝,但猫的影片却更容易疯传:猫贴文的浏览量平均是9,000,而狗贴文则有5,000;比较最热门5篇贴文,猫的浏览量比狗足足多上近200万。
Buzzfeed总编谢泼德(Jack Shepherd)对猫狂热现象有一番解说,他认为可以用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解释:“历史上偶然发生的事件,例如(分享有趣猫图的网站)LOLCats的突然爆红,令我们的猫主子在网上其他竞争者之间稍微领先,并被出版人及内容管理者不知不觉间加强影响力,而他们之所以以猫为先,仅因这似乎是我们一贯的做法。”谢泼德认为内容管理者倾向采用以往惯常做法下决定,而非取决于内容本身的质素或价值。
网编界流传“呃Like”有必杀技:一张猫图胜过千言万语。
纽约艺术家艾平克(Jason Eppink)于去年举办了一场以“猫与网络”为主题的展览,研究猫爆红的现象。 艾平克指由于人类对猫较为熟悉,亦容易把猫人性化,当猫作出类似人类的行为或发出近似“人话”的叫声,都容易成为网络爆红的影片。他表示人类会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看猫:“我们正在以自己作为人类的需求,编造一个特别的图片集锦。”
“脸瘫”小猫如画布 人类投射心情
在社交网络疯传分享猫的贴文,到底是何心态?《纽约时报》针对客户调查其上网习惯,发现近七成人会为了建立自我形象、令人对自己增加了解而分享贴文,而猫图正正是一个形象化而具表现力的方式,让网民借以表达自己。猫表情乏乏,不像狗般容易阅读,因此反而更易供人类自行演绎。布里斯托大学的人与动物关系学院前总监布拉德肖(John Bradshaw)教授表示:“猫的脸部及身体语言乏乏,犹如一张空白画布。”由于猫的驯化历史与狗不同,因此未有如狗般熟练与人互动,“从牠们的部分行为中我们可见到自己,然而下一刻,牠们又变得完全不同”,他解释当我们不理解猫,就会倾向人格化牠们。
寂寞促成主人爱上网分享猫图
猫主喜爱在网络上分享猫图,亦可能由他们的寂寞促成。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高斯林(Sam Gosling)曾研究爱猫者与爱狗者的不同性格特质,他指出“狗痴”比“猫痴”更外向、和蔼可亲,表示猫痴在社会适应方面相对较狗痴差。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亦指出,养猫者比较内向害羞、被动——通通与猫本身的特性不谋而合。
内向害羞的猫主却依然希望向他人宣扬猫的可爱,因此网络成了他们的最佳平台。美国著名网站Cheezburger专攻动物贴文,其商务发展总监艾米利许(Emily Huh)对此现象提出解说:“我认为这是由于猫主并不如狗主般,他们没有猫公园或类似场所供主人聚会、谈论他们的猫。网络为猫主及粉丝提供场所讨论自己的猫,谈谈自己的猫如何可笑、可爱、古惑,并交换故事、照片及影片。”网上平台就如同“虚拟猫公园”,是猫主人仅有的社交场合,让寂寞的爱猫人建立社群。
超治愈小猫助城市人减压
社交媒体上的用家每当分享内容,其动机除了建立自我形象外,还希望可为他人带来有价值的资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行销学副教授伯杰(Jonah Berger)与米其文(Katy Milkman)发现网民倾向分享正能量、能唤起高度情感共鸣的贴文。猫的资讯正好符合此条件。
印第安纳大学的迈里克研究发现猫的影片对观看者而言,更有近似心理治疗的正面效果。研究邀请了7,000人回答问卷,发现不少人回应指猫影片是他们的“蛇王之选”,而“蛇王”带来的内疚感更会全被观看影片带来的快感“治愈”,而且猫影片可以令他们减低不安感、悲伤及厌恶感等负面情绪。负责研究的迈里克指出:“即使他们偷懒上YouTube看猫影片,得到的情绪补偿实际上能助之后处理更困难的任务。”网络世界对猫的热爱,或许与都市人的巨大精神压力亦不无关系。
从猫身上看见自己 惺惺相惜
网络作者登普西(Katie Dempsey)认为,人类之所以爱看猫,除了性格相近,全因为在猫的眼中看到自己。“当我们看见猫咪打翻一杯水,然后看起来毫不在乎,我们会因为有共鸣而笑。虽然社会教导我们守规则‘不要打翻水杯’,但我们都心存抗拒。看见身边的小动物毫不在乎别人的目光,令人心情舒畅。”
看着猫笨拙地在人类世界生存,就像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挣扎,并从中找到共鸣。就像猫从来不够狗驯化,亦未完全适应与人类及现代生活,人类亦一样,在高速转动的时代巨轮中战战兢兢图一立足之地,看见小毛球努力钻入小小的纸盒,不由得会心微笑、惺惺相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