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直击.访问】驻越美国“记者” 叹当地人为发展弃美景
“发展就是硬道理”,这句话华文世界的人或许听得多,但对来自已发展国的Mike Tatarski来说,这或许是一种他在越南需要适应的文化差异。在越南才当起记者的Mike,这星期就来到越南采访APEC峰会,与《香港01》的记者对谈,讲述这些年来他看到越南出现的变化。
来自美国新奥尔良的Mike,现在是一名全职记者,在受访当日坐在媒体中心为各英语媒体报道全球关注的APEC峰会,当中更不乏著名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及香港《南华早报》。但原来他现在得到的,全部都是他毕业一刻未有预见的。
这名大学主修历史及政治的学生,原本其实打算到美国国务院工作,接触外交世界。但与很多毕业生一样,一开始总是被现实大泼冷水,发现这世界天外有天,于是他转寻一份高薪职位用以糊口。
这份工作并非现在为他带来主要收入的记者,而是在东南亚当起英文老师,是为他在印度支那旅途上的第一站。他远赴重洋到柬埔寨受训两星期,然后就到越南胡志明市任教英语,他形容教师生活为“平淡”(peaceful),“期间我曾应征到香港工作,可惜又被拒绝”。
成为记者的一刹
很多人成为记者,大多都是他们热爱写作之余,又关心时事,Mike 也不例外。“在西贡生活期间,我闲时会写blog,讲述在越南的生活琐事,或许是我文笔好,写著写著就有人注意了”,Mike笑著说。有人注意即代表机会开始到来,他开始为美国报章写一些关于越南的生活点滴,或旅游资讯,而他报道越南的资讯终于不是美国传媒经常会提到的战争,而他自己本人对此也相当厌倦。
但以上都是兼职性质,要数到转为全职记者,原来只是一年多前的事。Mike叙述他的“入行”经历时表示,“直到一份叫asiaLIFE的杂志定期约稿后,我才开始认真当起记者一职,而《POLITICO》更只是本周开始才得到的工作。”现在他的主要工作是为一个叫“Saigoneer”的网站担任编辑,及为专门报道保育新闻的网站“Mongabay”撰写稿件,另外他当然亦有接受其他媒体邀稿。
越南采访被禁的经历
他直言在越南当记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审查”,并指“有时你更需要自我审查,虽然在美国我们珍视新闻自由,但这里的文化不一样”,在说这番话前他亦曾犹豫了一会。
Mike表示唯一一次需要整篇报道撤回,是他为asiaLIFE杂志做的一篇关于胡志明市兴建地铁的新闻,报道指市政府为了兴建地铁,砍掉一条街上的所有树木,他指这些变化“都是清晰可见的,但它就是不让你报道”。
而另一次惊险经历,就是他为Mongabay到中越边境的森林,采访一种稀有猴子时,被军人强收护照,并警告他不要入内采访。他表示“由于我当时只是只身前往,那刻感到相当无助”,他只希望他去采访的那户人家,事后没有遇到甚么麻烦。
盼保育意识早日唤起
越南经济近年发展迅速,住在他称为“越南纽约”的胡志明市,Mike对此感受甚深,形容变化是“Incredible”。“现在我回看我初来到越南时的照片,现在已不认得当地原本面貌”,他又指近年胡志明市更试过将整个工业区,改造成商业区,变化甚大。
但在发展中国家内,发展和保育往往都不幸地站在对立面,而主力报道保育新闻的Mike,则感叹越南政府,甚至东南亚各政府在这方面做得甚差。数到最可惜的,他认为是越南最高的番西邦峰,数年前他到访当地时仍未兴建缆车,但现在缆车及周边的酒店已破坏所有景观,现在他回看当年相片时也相当感慨。
而Mike亦指“缆车热”仍未完结,越南政府更打算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大的洞穴兴建缆车供游人观光。Mike本人也到过当地探洞,更赞叹“这是我觉得最佳的旅程之一”。建缆车一事其实在网上反对声音甚多,但Mike认为越南政府不太着重民众声音,美景将会消失。
然而,这名半途出家的记者表示对越南年轻一代有信心,保育意识将会提高,又谓“越南没有禁止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他们可在网上接收西方资讯”,但他亦补一句:“西方在保育方面其实也不是做得很好”。
融入越南非常容易?
在越南工作数年,Mike也有一些到越南定居的“tips”。他认为“越南人非常友善,又愿意帮人”,而作为一个来自美国的人对胡志明市就特别容易适应,因为当地有大量酒吧及西式餐听。如果想来创业的话,胡志明市亦被称为“越南矽谷”,虽然他“不知道这称号有几真”,但他表示越南人现在正推动创科发展,政府亦有政策支持,现在确实是越南发展的高速期。
Mike又表示要了解越南的英语渠道不多,他现在会多看一个名为“VNExpress”的媒体,而书本方面他推荐今年新出名为《Vietnam: A new History》的历史书。可是对于越南话,Mike笑言自己跟西方朋友待得太多,自己的越南话只能应付日常所需。他在访问中亦说“我曾到过几个越南朋友的婚礼”,想必他的越南语也不会太差吧,但他亦指出“越南人不怎么喜欢华人”,这是华人来这边要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