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擡头】用家亲身感受战争实况 虚拟实境技术推动改革社会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的官能日复日接收大量刺激,平面的相片、影片、或声音、文字等带给我们的震撼威力已大大减少。要增加代入感,产生同理心及同情心,传统媒体的力量有限;但配合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技术,让用家真正切身处地代入别人的角色,战争、难民、暴力等社会问题便能得到更多人关注。
▲“叙利亚计划”(Project Syria)收集相片及影片,重新建构一个虚拟的叙利亚环境,让观众亲身了解叙利亚民众面对的情况。
虚拟实境技术已发展近30年,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实境装置生产商Oculus,令大众再度关注这种科技的发展。较早前Oculus公布,将于3月推出头载装置Oculus Rift,定价600美元,Sony及HTC亦将推出自家版本的产品。
科技界预期虚拟实境技术将在2016年掀起巨大浪潮,虽然过往不少公司也曾研究这种技术,但均未能引发热潮,Oculus联席创办人Brendan Iribe认为,今次的热潮与过往不同,因为现时的技术已经成熟,萤幕尺吋缩小,解像度则提高,令影像更清晰。
外界很容易将虚拟实境技术联想到游戏应用,其实这种技术还可应用在不同层面,其中一种就是“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沉浸式新闻强调以第一身体验新闻故事,增加读者或观众与新闻的关联,虚拟实境技术便有助提高读者或观众的代入感。
试想想:亲身走在叙利亚的大街上,经历一场爆炸,或走到约旦难民营,从难民角度去观看居住环境,这种科技让用家以第一身的视觉、听觉去感受,而不是透过平板的文字、或是第三者的镜头去了解状况,增加用家的同理心。
不少非牟利机构及社会议题关注组织看中这种技术的特性,希望以此促使大众行动。其中“叙利亚计划”(Project Syria)就是收集记者到当地采访的相片及影片,重新建构一个虚拟的叙利亚环境,让用家了解叙利亚民众面对的情况及当地发生的事。
叙利亚计划创办人培利亚(Nonny de la Pena)表示,叙利亚离美国很远,如何吸引不读报的年轻观众去关注这些重要的议题?这是所有好的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她表示,让读者成为目击者是非常有效的。
亲历其境 毋须第三者诠译
制作虚拟实境影片的Vrse总监米尔克(Chris Milk)表示,新闻媒体就是将大众带到一个他们不能出的场合;他指这项技术可让人更了解在真实生活中较难接近的生活。Vrse于2014年与美国Vice News合作广播“纽约百万人大游行”现场情况,米尔克指观众犹如亲历其境,而不是经过第三者去诠译事件。
▲Vrse于2014年与美国Vice News合作广播“纽约百万人大游行”现场情况。(Vrse网站片段)
非牟利机构 靠VR争取公众同情
国际特赦组织英国分会去年5月开始亦利用虚拟实境技术,该组织的创新部门经理斯泰安斯(Reuben Steains)表示,与其他大型非牟利机构一样,苦于争取公众的同情。他表示,大部分英国人不认识人权受侵犯的人,因此虚拟实境技术有助连系机构与公众。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