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是黑暗的圣人” 德兰修女封圣 你要知道的5件事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1993年,德兰修女于新加坡祝福一名小孩。(Getty Images)
德兰修女1946年受感召而献身服务加尔各答贫民,于197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有“加尔各答的天使”之称。(Getty Images)

1. 谁是德兰修女?为何她能封圣?

德兰修女是阿尔巴尼亚裔,出生于今日马其顿境内,一生以照顾贫病老弱之人为己任。她自1928年起于印度传道,1946年受感召而献身服务加尔各答贫民,并于197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最终1997年9月5日于加尔各答逝世,有“加尔各答的天使”之称。她极受民众爱戴,2003年她获封为真福时,有超过30万信众前往梵蒂冈参与仪式。德兰修女创立的仁爱传教会亦遍布全球,相关组织包括于香港亦有设立分部的仁爱之家(Home of Love),及其他孤儿院和露宿者中心等。

教宗方济各早年已认识德兰修女,并曾经与阿尔巴尼亚的神父开玩笑说,与德兰修女出席主教会议时,她的发言很强硬,因此如果她是上司的话会令人害怕。

德兰修女的书信披露,她亦曾历信仰危机。(Getty Images)

2. “我会是黑暗的圣人”,德兰修女曾历信仰危机?

德兰修女的一些亲笔书信日记披露,她于投身加尔各答后亦曾对信仰有所疑惑,她写道:“我的笑容是一个面具、斗篷,掩盖一切……当我说话时恍似我的心灵爱着神……如果你在此,你会说‘多伪善’。”1979年,她在信中又表示自己饱受孤单折磨:“对我而言,寂静和空虚太巨大,令我望却不能见、侧耳却不能听、(祈祷时)动口却不能言。”

这些信件显示出德兰修女的另一面。她曾说:“如果我会被封为圣人,我肯定会是黑暗的一个。我会持续地于天堂缺席,去燃亮地上的黑暗。”

《我在圣人旁的生命》(My Life With the Saints)作者耶稣会教士James Martin指:“我认为这令她对广大信众而言变得更可亲。这显示出纵是圣人亦会在信仰中挣扎,而这挣扎比起我们并不较轻易,甚至有时更困难。”

德兰修女在2003年获封为真福。(Getty Images)

3. 什么是封圣?有什么程序?

封圣是天主教教会的重要仪式,天主教认为圣人可代教徒转达祷求予基督。封圣程序一般在当事人死后5年才开始,然而亦有例外,如德兰修女则是破例在死后2年内就开始程序。候选人死亡地区的教区主教会展开调查,看候选人的生活是否够圣洁,如果通过调查,主教会呈交报告予梵蒂冈册封圣人部,要求认可,一旦得到许可,候选人即成为“天主之仆”。

册封圣人部其后会审视证供,看候选人的圣洁度、工作、对信徒设下的榜样等。得到部门认可后,个案将呈交教宗。如教宗认可候选人活得有“英雄般的美德”,候选人将可被获“可敬者”封号。

得到封号后,下一步则是封为“真福”,候选人需要有1个神迹得到认可,当中涉及大量调查以证实神迹的真确。然而殉道者可以毋须神迹而获封“真福”。其后候选人需要获证实第二个神迹,才有望获封圣人。根据教廷的说法,德兰修女获肯定的两个神迹,分别是2003年“以其祝福治愈一名腹部患有肿瘤的印度人”,及2008年“令患脑癌的巴西男人不药而愈”。

2003年德兰修女获封为真福时,就有逾30万信众前往梵蒂冈。(Getty Images)

4. 封圣是大生意?

封圣程序历时甚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以透彻审查当事人的个人纪录及调查神迹真确性。梵蒂冈表示,程序中需要搜集证据及准备上千页的文件,巨细无遗地列明申请人的私密资料、现世生活及职业生涯。德兰修女自1999年被考虑封圣,2003年首次被教廷肯定施下神迹,至去年教廷再承认其第二个神迹,再直至今年才封圣,过程历时17年。

早前有新书批评,教会封圣过程是“昂贵的生意”,指每次列真福随时需用上50万欧元或更多,令人关注当中有否浪费甚至腐败,促使教宗方济各为封圣程序定下新财政规则,以防滥用。

封圣属教会盛事,可吸引大量教徒参与仪式。2003年德兰修女获封为真福时,就有逾30万信众前往梵蒂冈;封圣亦可带动圣人生活地区的旅游业,如澳大利亚首位圣人麦基洛普(Mary MacKillop)于2010年封圣后,亦带动了当地维多利亚省的旅业。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被封圣。(Getty Images)

5. 谁人曾被封圣?

天主教历史上有逾千名圣人及真福。去年有两名十九世纪巴勒斯坦裔修女封圣,分别是加塔斯(Marie Alphonsine Ghattas)和巴瓦蒂(Mariam Bawardy),两名分别为法国与意大利籍的修女亦被封圣。2014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亦获封圣。

封圣于早期宗教并无定例,基本上只要得大众认可即可被选为圣人,其后圣人须经教宗列入圣品,方可成为认可圣人。直至1983年,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行宗座宪令,并由册封圣人部颁布法规,才形成现行的册封程序。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