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团队与政纲全线溃败? 美媒析贺锦丽败选两大原因

撰文: 官禄倡
出版:更新:

美国大选渐落帷幕,共和党籍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获超270张选举人票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又译哈里斯),笃定当选下届总统。在选前被外界看好的贺锦丽为何以失败收场?美媒分析两大原因,令她在选战中惨败。

2024年11月6日,华盛顿特区霍华德大学,在得知民主党候选人贺锦丽不会发表演讲后,现场支持者落寞离开,其中不少是黑人选民。(Reuters)

团队中的内斗

贺锦丽更愿意向选民介绍自己的副手——明尼苏达州州长沃尔兹(Tim Walz,另译华兹),而不是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夏皮罗(Josh Shapiro),认为沃尔兹性格轻松不张扬。

报道分析贺锦丽吸引众多民主党人与明星为她站台,但却好似“大杂烩”,人数众多却未有真正的顶尖人才。

纵贯选前数个月的竞选活动,报道认为贺锦丽在10月举办的选前集会陡然失去此前一往无前的风采,逊于她接棒拜登参选后的首次参选演讲,更枉论同她选前与特朗普激辩中的意气风发相提并论。

政纲与拜登相似

贺锦丽毫无疑问是民主党“换登”计划下,被临时临急推举上来的候选人,政纲大部份沿袭自拜登。

这难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中间派摇摆不定的选民,在希望得知她在如何处理经济问题上,被断然拒绝;左翼选民则希望听到她强硬否认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

图为2024年11月1日,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密西根州出席竞选集会,望向屏幕上的现任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Kamala Harris)。(Reuters)

一个迫切需要变革的国家迎来了一位候选人,在受愈来愈多选民关注的关键时刻,贺锦丽决定要弱化她所代表的变革的声音。这与特朗普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方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另一方是拜登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