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抨两国审查:研究中国日益困难,中美关系失保护网

撰文: 蔺思含
出版:更新:

中美关系领域知名学者毛学峰 (Andrew Mertha) 10月11日在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举办的讲座,讲述近年来中美关系恶化之下,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放弃前往中国进行实地研究,研究中国的资源和条件愈发受限和困难,而官僚系统中的中国专家的显著流失,也令中美关系失去了一层重要的保护网。

毛学峰早在80至90年代就前往中国进行长达7年的实地研究和考察,后多次陪同美国国会代表团到访中国各地,并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他感慨,最近短短几年间,过去中美之间相对开放的交流、对话在发生巨变。

中美关系领域知名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毛学峰(Andrew Mertha)认为,近年来中美关系恶化之下,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放弃前往中国进行实地研究,研究中国的资源和条件愈发受限和困难。(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中国研究愈发困难

他说,由于中国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中模糊不清的语言、以及在中国进行实地研究的外国学者遭当局拘留的事件——尽管极为罕见,但这些现象都让西方学者规避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研究工作。此外,学者亦越来越难以通过一些常规渠道来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

他称,这不仅影响了学者自身的工作,潜在的风险也迫使他们阻止学生从事这些研究。

而美国的新政策也给希望访美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造成困难,当中最突出的案例就是2018年特朗普执政时期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该计划旨在打击“中国经济间谍”和“技术盗窃”行为,在近年令许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美国海关被拒绝入境。此外,中国研究人员的资金也在缩减。

中国国安部曾以美国Phillips 66能源公司前中国籍员工谭鸿锦为例,指控美国司法部的“中国行动计划”,导致103名华裔科研人员职业生涯被毁。(Reuters)

毛学峰称,美国大学也受到越来越多涉及数据安全、知识版权以及出口管制有关的限制措施,当中不乏一些荒谬的规定。

他谈起身边一名同事的亲身经历:这名预定前往中国一所大学进行访问的学者被大学内的一名官员盘问,要求他说明他的访问目的、讲座中是否包含专利性数据以及是否持有关于粒子加速器的资讯等——尽管这名同事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

知华官僚、专家流失

毛学峰认为,多年以来,中美两方各个层级的政府官员、专家之间有交流合作,熟悉彼此的工作环境,这些人是防止及化解双方发生危机的重要因素。他分享了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的一次危机事件。当时中国多个城市爆发抗议,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外的抗议活动尤为激烈,美方一位人群控制专家一度预测,大使馆外聚集的抗议者将在大约2小时内突破使馆大门,这将迫使使馆内的军方人员开枪,引发难以想像的严重后果。

2023年2月2日,美国指中国一个间谍气球侵犯领空,不过中国称其为民用飞艇,因不可抗力而飞入当地。美方其后击落气球的行为引发中方反弹。(Reuters)
图为中美气球风波中,美军直升机前往气球遭击落的海域(美国国防部)

毛学峰说,当时委员会人员联系了中国驻华盛顿大使以及公安部,对方均表示一切在掌控中。 但委员会的一名中国专家提出,中国的公安体系分散,驻美大使和公安部可能不知道实际情况,并提议通过使馆所在的朝阳区政府、联系该区的公安局了解情况。该区公安局最终回应要求增派部队来控制现场,得以避免了一场重大的危机。

毛学峰指,只有在双方存在深厚的专业关系网时才能够化解这样的危机,然而,这类官员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流失,令中美关系的这一保护层被破坏:“长期任职所带来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即使我们看到中国事务部门的数量增加......在这些部门任职的官员可能对中国抱有学术上的兴趣,却完全没有经验,对如何运作中国事务部门一无所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也几乎一无所知。”

他称,尽管有些经验丰富的官员在拜登上台后回流,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而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时期的许多对华政策,令不少专家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