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冲突不断 日本被团协获诺贝尔和平奖如敲响警钟
诺贝尔和平奖于11日颁发给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简称“日本被团协”),这是继1974年前首相佐藤荣作以来,相隔半世纪再有日本人或组织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此一废核倡议团体的获奖,在当前俄乌战事、中东冲突、苏丹内战等毁灭性冲突肆虐的情况下,已然是一记“当头棒”;讽刺的是,获奖的消息公布不久后,便有传伊朗宣布正考虑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难免让人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核武危机的忧虑不再是杞人忧天。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指出,日本被团协是由广岛及长崎的原爆生还者组成的草根活动组织,形容他们透过目击者证言,强调核武不应再被使用,争取实现一个没有核武的世界。
然而,我们身处的当前环境却与这个美好的愿景越走越远。首先,由俄罗斯入侵引发的乌克兰战争正进入第三个冬季,双方至今已经造成了惊人的伤亡,估计双方死伤以数十万计。
在中东,去年暴力事件不断升级,造成数万人死亡,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和妇女。 2023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武装分子对以色列发动血腥袭击,造成约 1,200 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这场战争已蔓延到更广泛的地区。
据加沙卫生部称,加沙战争已造成超过 42,000 人死亡,其中一半以上是妇女和儿童。自9月中旬以色列军队大幅扩大对真主党的攻势以来,黎巴嫩已造成1,4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约100万人流离失所。
非洲方面,苏丹遭受了长达17 个月的战争破坏,迄今为止,这场战争已造成20,000 多人死亡,并迫使超过800 万人离开家园,而在敌对行动爆发之前,大约还有200万人已在该国境内流离失所。
中东风云色变……
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180 多枚弹道飞弹,以报复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Sayyed Hassan Nasrallah)等领导人被暗杀后,以方的报复似乎已是山雨欲来,中东多国正在密切注视,特别是以色列著名右翼人士表示,内塔尼亚胡政府应该瞄准伊朗核设施,这也是以色列长期以来视为最严重的战略威胁。
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日前已表示,以色列的反应将是“致命的、精确的,最重要的是令人惊讶的”。
伊朗媒体日前报导,伊朗的国防理论禁止制造核武器,但考虑到以色列的袭击,39名议员已经去信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呼吁迅速推动核武器的研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Rasoul Sanaei-Rad最新亦警告称,如果以色列胆敢将目标对准伊朗核设施,德黑兰或会改变其核政策。
西方外交官已警告,这将是最极端的报复。美国敦促内塔尼亚胡不要以伊朗核设施或其石油基础设施为目标。不过,有专家指,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不太可能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成功的打击,因伊朗主要的核设施均有严密的防御,而且建在地下深处。
因此,伊朗如果真的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可能会是更令人担忧的事。自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单方面退出伊朗与世界大国签署的协议并对伊朗实施制裁以来,德黑兰一直在积极加强其核子计划,包括安装先进的离心机,过去几年来亦一直在浓缩纯度为 60% 的铀,接近武器等级。
虽然据联合国核子监督机构和美国官员最近表示,没有证据显示伊朗正在开发武器。但在伊朗设有检查员的国际原子能总署估计,假如伊朗选择这样做,该国拥有足够的裂变材料,可以在数周内生产约3枚核弹。
北京:有影响力大国应尽快为中东局势降温
无论如何,全球局势的降温已迫在眉睫。外交部日前呼吁,各方以冷静理性负责任态度,处理当前局势。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说:“中方对中东局势动荡深感忧虑,反对激化矛盾、扩大冲突,呼吁各方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出发,以冷静理性负责任态度,处理当前局势。国际社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应当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防止局势进一步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