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瞭望台】贸易摩擦虽日增 中德共同目标利好合作
“我很高兴可以在世界动荡不安的时刻欢迎你到来,中国与德国可以努力缓解这种动荡局面,让世界变得更安宁”。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周三(7月5日)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时,说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
习近平赴汉堡出席G20峰会前,先访问德国,事前更在当地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形容中德务实合作是“互利共赢合作典范”,呼吁默克尔一同维护自由贸易。两位领袖话语中针对的显然都是举起反全球化旗号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德近年贸易摩擦渐增,但也有不少“共同语言”,创造了不少携手应对国际变局的机会。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德中贸易总额创1,698.7亿欧元新高,较前年增加4.1%;在德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德中贸易额所占比重由前年的7.5%,增至去年的7.9%,促成中国首度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同期对华出口为761亿欧元,增长6.8%。这些数据表明,中德两国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中国资金“扫货”引起忧虑
中德经贸频繁,整体而言对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难以预计的好处,但两国既是伙伴,又是竞争对手,难免产生一些摩擦。例如在高端科技领域,德国毫无疑问领先中国,有意见担心,随着中国资金进入德国,可能导致技术向中国转移,令德国失去竞争优势。德国《明镜》周刊曾高调批评,中国投资者往往得到政府支持,频频在欧洲高价“扫货”,单是去年,他们用于收购外国企业的资金,已较之前十年的总额还要多,当中不少被并购的企业位于德国,包括被中国家电生产商美的集团斥资46亿欧元收购的德国工业机械人公司库卡(Kuka),导致德国人担心“德国制造”将会变成“中国制造”。虽然柏林以交易不涉国家安全为由,批准出售库卡,但经济部已着手研究以法律手段减慢中国资金收购德国科企的步伐,同时又要求欧盟委员会采取措施,限制类似交易。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逐步向外资开放,营商制度亦不断完善。然而,不少德国商界人士认为,中国保障知识产权的法律仍存缺陷,法律明确性(legal certainty)不足,未能保障投资者。他们又批评,中国理解的自由贸易显然与德国的不同──当中国投资者获准在欧盟投资时,德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却困难重重,中国欧盟商会前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批评:“由于进入(中国)市场受到限制,我们的企业每年损失数十亿欧元!”
“一带一路”战略意图受质疑
除一般经贸往来引起争端外,中国的战略意图亦受质疑。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是美国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以来,规模最大的发展计划。纵使“一带一路”可为沿线国家提供庞大的发展机遇,但西方国家担心“一带一路”深入欧陆腹地,质疑中国旨在增强在欧洲的影响力,她们同时认为计划欠透明度及未必符合国际贸易准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五月在北京举行期间,很多西方国家仅派出部长甚至基层官员赴会,以表达疑虑。当时出席会议的德国经济部长齐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表明:“工程招标须向所有国家开放,唯有如此德国才会参加……(计划)将会建设什么也必须清楚,但现阶段仍未清楚。”
“当一扇窗关上,另一扇窗便打开”──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早前被问及如何应对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倾向时如此回应,他暗示德国在美国以外,还有另一选择──中国。事实上,中国和德国都是出口大国,美国实行保护主义对她们不利。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和德国去年出口额分别高达2.098万亿及1.339万亿美元,分别排名全球第一及第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贾文山认为,中国是支持全球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德国则是支持自由贸易及全球化、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德国必须与走向全球的中国一起,为全球未来建立共同愿景”。
“当一扇窗关上,另一扇窗便打开”
环保与创新是共同语言
其次,中国和德国近年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与早前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形成强烈对比。就在特朗普宣布这个决定前约一个月,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再次打破纪录──在4月30日,德国85%电力由风力、太阳能、水力及生物能源产生。当地能源智库Agora Energiewende专家格赖兴(Patrick Graichen)形容,随着德国政府推出“能源革命”,预料到了2022年,核能将会被完全淘汰;至2030年,像今年4月30日的日子将会成为常态(completely normal)。同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不少成绩,例如早前在安徽省建立一座拥有16.5万片太阳能板、全球最大的漂浮式太阳能发电站,据称发电量高达40兆瓦;另外,在上月17日至23日,青海省约600万名居民完成一大壮举,在一周内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保护环境这个牵涉全球民众福祉的事业上,中德两国有共同目标,既然美国放弃保护地球的道德责任,中德更须合作肩负起这个重责。
除了环保,中德在创新科技领域亦有“共同语言”。工业是德国传统优势,在汽车、制药及化工等范畴享誉世界,为巩固并增强竞争力,当局2013年起推行“工业4.0”计划,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元素,具体而言可分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及“智能物流”,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早占先机。中国国务院在两年后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希望在2025年前,发展医疗技术、机械人、新能源汽车等十个领域,务求从制造业大国晋身为制造业强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分别是中德在创新领域的鸿图大计,两国领导人同意共同推展。私人企业方面,中国互联网巨擘百度和德国大型汽车零件制造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早前落实战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自动驾驶等,同意交流技术及经验、开发新产品,响应“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这样形容当前的世界局势,这似乎是要呼应默克尔早前的讲话:“中国已成为更重要的战略伙伴,全球正处于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有责任在不同领域扩大合作,推进一个基于法律的世界秩序”。默克尔口中的“不确定年代”源于特朗普,正因特朗普干扰原有世界秩序,中德才有扩大合作的必要,以抵销美国的负面因素。当然,默克尔亦明言不能过分依赖中国,她在争取中国支持时,也要维护德国与欧盟的利益。如何做到既竞争又合作,就看中德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