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glot迷思】精通多种语言 基因决定抑或后天炼成?
某日,两名男子在一栋建筑物露台上连珠炮发,先以德语,再用印地语、波兰语、尼泊尔语、普通话⋯⋯前后共20多种语言对话。回到室内,一群人以类似的方式交流,这是个在德国柏林定期进行的“polyglot”(通晓五六种语言或以上的人)聚会。
身处其中,他们仿佛冲破了人类学习语言的极限,到达另一个语言共融的世界去了。Polyglot的构造,还是个性,跟其他人真有不同吗?
这次聚首的语言天才多达350人,每一位都懂得至少几门语言,冷门如曼岛语(Manx,一种塞尔特族分支语言)、克林贡(Klingon,一种人造语言)及萨米语(Sami,北欧乌拉尔语系的一支)都找得到。他们之中还有相当多属于“hyper-polyglot”,即通晓至少十种,甚至多达30、40 种语言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所学的语系绝不单一,除了印欧语系,还包括东亚的汉藏语系、撒哈拉以南的尼日─刚果语系、壮侗语系或乌拉尔语系等。
IQ跟语言能力成正比?
那么“polyglot”是如何能掌握众多新学得来的语言?《香港01》记者就此向香港公开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健豹了解过,原来语言天分涉及了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科学界目前对哪种因素有较强的主导性仍未有定论。有的认为智商(IQ)与语言能力有关,当智商去到某个水平,语言能力会有所提升;另一讲法则认为两者没有必然关系。他个人倾向认同后者,因为目前已有证据,证明世上存在有些人的智商高而语言能力差,又有语言能力高而智商低的人。
至于“hyper-polyglot”,李健豹博士认为能够做到的都是罕有的语言天才,他称:“这些人基因必然具有优势甚至乎变异,令他们可以在语言这个狭窄的范畴内拥有超乎常人的表现。”有研究也指出,语言天才具有特殊的语言神经,令他们能够快速将新学的外语储存成长期记忆,又能迅速回忆起来。
虽然先天如此重要,但李博士倾向认为:“先天只是决定了范围,后天才决定范围内的某一点。”假设先天营养好、父母的学历和智商也高,孩子的智商范围大约是100 至120,后天努力的话更可能达到120。
近年心理学界也逐渐修正“基因决定命运”的宿命论,转而说基因影响怎样表现出来,李博士解释:“基因可能令你在某方面的能力很高,如语言、数学、篮球、视觉记忆等,但也需要有后天的配合,如营养、训练、环境等,所以两者有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 学外语亦然
李博士坦言,一般人由于缺乏这种语言基因,难以做到精通数十门外语。另外,后天学习也是重点,不少人都透过书本机械式学习文法、词汇和句法,但这和人类学习语言的天性相悖,总是事倍功半。原来,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只是“polyglot”较一般人更能掌握有效方法。有研究指出,学习外语初期的使用频密程度是其中一个主要关键。其次是资源,学习外语涉及不少教材和体验,试想一个人即使有语言天分,但没机会接触外文、购买外文书籍,没机会跟不同语言的人接触都难以成事。可幸现今互联网兴起,令这方面的限制较以往少。
除了学得其法,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跨文化管理学教授Tim Keeley也认为个性是学习外语的一个关键,因学习外语的过程牵涉到重塑自我意识,而最好的语言学家大多像变色龙般精于呈现出新的个性。两年前,他曾经进行一项问卷调查,检测正在学习日语的华人的语言疆界渗透性 (ego-permeability),即是学习者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语言伴随输入的意识,结果如他所料,日语能力较高者得分通常愈高。
不断练习避免混淆
本身精通20 多种语言的Tim Keeley 教授补充,学习语言这种需要角色代入、联系记忆的过程,或会同时制造神经障碍,把自己原来的母语混淆。他指出:“你必须要有方法在自己的脑袋中区分每一种所学的语言、文化和相关经历,以保持这些语言能够活用而不致混淆。”
另一位精通32 种语言的欧盟翻译官Ioannis Ikonomou也向笔者表示,混淆在其学习过程中的确时有发生,“我并非一部机器,犯错在所难免。有时我也会在说波兰语时用了俄语表达,但我享受这些错误,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他补充说:“这其实是很有趣的,当你练习得愈多,你的脑部会变得愈专注,减少再犯上同类的错误。我现在比以往更能控制自己所说的。我会建议其他人不要害怕这些错误,甚至尽量去犯错,只有机器才会不犯错误。”
延伸阅读:【01专访】学外语,学到尽! 精通32种语言的欧盟翻译官
虽然未必每个人都能够成为“polyglot”,但多学一两门外语却未尝不可。李博士指认知心理学有个说法,就是一个人的语言会限制其思想,举例懂中文的人,或许在算术、数学、科学、工程等领域较说英文的人有优势,但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如认知、思考、逻辑推理上较操其他语言的人弱一些。李博士解释:“以记数字为例,广东话人的记忆容量较英文人高,可能与广东话有关,因广东话更有效率,都是一个音节一个数字,但英文音节长些,记起来困难一些;而且英文数字不跟十进制的因素,有心理学的研究解释这是欧美人士在数理方面较亚洲人弱的原因,由数数字开始,亚洲人在算术有优势,之后到数学、科学和工程都有优势。”
不同语言会勾起不同回忆心理学界过往普遍认为,基本感知项目与语言或文化并无关系,但近年发现并非如此。李博士以一个简单心理学实验为例,两条长短相同的直线,其中一条在一个正方形框架内,原来较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与群体主义的日本人看起来也有分别。美国人在判断直线长短时,较少受到外框影响,日本人则较易受影响,导致判断有误。
以上例子都说明,语言的影响力比我们以为的来得更重要。正如德国语言学家Thorsten Pattberg所形容:“谁拥有语言,即拥有知识。若你回想一下历史,当St. Jerome把希伯来文的圣经翻译成拉丁文,他基本上结束了希伯来世界的秩序。同样地,当马丁路德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他正式开启了德意志帝国。”
(节录)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一个人精通数十种语言如何可能?一般人又能否做得到?欲知更多详情,请留意刊载于7月3日出版第6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