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访】透视饥荒——为何到了21世纪还有人要挨饿?
“你不会马上死于营养不良,而是慢慢步向死亡。随着新陈代谢减慢,肝脏、心脏、肾功能开始衰竭,免疫系统开始崩溃。到最后阶段,你将完全失去胃口,无药可救。”非政府组织Valid Nutrition创办人Steve Collins形容饿死和饥荒一样,不会一下子爆发,而是一个极缓慢且痛苦的过程。既然饥荒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理论上人类就有能力预测和预防它发生,然而为什么到了21世纪,饥荒仍然存在?
“F word”不能随便说 饥荒有官方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F word”(即粗口)不能随便说出口,以免得罪人。在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圈子内,也有一个“F word”不能轻易使用,它就是Famine(饥荒),因这个词语有一定重量,用来形容非常严峻的情况,而且也有明确定义。2012年,联合国与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制订了“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系统(Integrated Food Security Phase Classification,简称IPC),以科学方式量化粮食危机,并分成五个等级:轻微粮食短缺、粮食供应紧张、粮食危机、紧急人道危机,以及最高级别的饥荒或人道灾难。
据IPC的指引,要颁布饥荒状态必须符合三个条件。首先,该地区最少两成家庭面对严重且无从解决的粮食短缺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最少五分之一人持续无法每日摄取2,100卡路里;第二个条件是三成人口严重营养不良;最后,一万人当中每天有超过两人死亡。在正常情况下,死亡率是每一万人每天有一人死亡。
那么“严重营养不良”又怎么计算?一般而言,国际救援团体会以五岁以下的幼童,为首要观察对象,因为他们正值成长阶段,新陈代谢较成年人快,而且他们胃部还是很细小,因此进食次数较为频密,因此营养不良的征状自然也较其他年龄层明显,例如婴儿吃不饱会哭个不停,孩童没饱饭吃会变得沉静,不再活泼好动,而且频频生病。
在过去的日子,部分前线救援人员只是粗略观察孩子有否营养不良,方式是让一群小孩踢足球,愈快累倒代表身体状况愈差。较有系统的做法是量度儿童的身高体重比例,但当受灾人数众多时,这方法便太费时。如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已采用另一个更简易且准确的测量方法,就是量度小孩子的中臂臂围。以五岁以下儿童为例,若果臂围少于11.5厘米就会被界定为“严重营养不良”。假如严重营养不良的人数超出某个标准,外界就知道该区需人道介入了。
二战后最严重人道危机 全球二千万人挨饿
饥荒未形成前已有迹可寻,并可循气候、食品市场的价格和供应情况、军事冲突、居民流徙现象等方面评估,并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遏止,例如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30多年前,已成立饥荒预警系统网络(FEWS Net),监察全球34个国家的粮食情况,并发出预警。一般情况下,由粮食危机演变成饥荒前,各地政府及国际救援组织有数个月以至一年时间,作出适切的应变措施。换句话说,21世纪的我们是完全有能力预防饥荒发生。
可惜现实是,南苏丹北部联合州两个县最终都经历长达四个月饥荒。尼日利亚、索马里和也门的粮食安全亦陷入“紧急人道危机”状态。联合国形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人道危机,目前全球超过2,000万人长期饥饿,甚至濒临饿死。当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救人要紧 政治立场放一边
笔者问De Waal这些敌视国际救援组织、防碍运送食物的行为,怎样才能终止?De Waal回应道:“推行人道法是依赖共识,我们无法强迫任何一方去遵从。有些国家选择跟从国际社会的做法,以显示自己是文明国家。”De Waal又指出,要令饥荒从此在世上消失,除了要将《日内瓦公约》中禁止使用饥饿作为武器的条款,扩大至内乱,同时要改变思维。“即使将涵盖范围扩大至内战亦不足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人道救援列为首要考量。”
他又举了个实质例子:在美国前总统布什执政时期,担任国际开发署苏丹特使的Andrew Natsios,一直贯彻“apolitical humanitarianism”宗旨,即只为救人、不问政治立场。2003年,Natsios作了一个具争议性的决定,就是向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Darfur)提供粮食救助,虽然成功阻止一场人道灾难,但他却遭到外界口诛笔伐。这是因为当时苏丹政府被指资助阿拉伯民兵组织,对居于达尔富尔的非阿拉伯农民进行大屠杀和种族灭绝,四年间逾20万人死亡,200万人痛失家园。不少人权组织批评Natsios为了继续在当地进行人道工作,未有为非阿拉伯族群发声,公开谴责种族清洗行为。不过De Waal认为Natsios为当地人所做的,远比口头谴责多,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拯救当地民众,而这正是De Waal推崇的“apolitical humanitarianism”。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请留意刊载于6月26日出版第6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