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高田生产致命安全气袋宣布破产 日本企业出了什么状况

撰文: 谢媛彰
出版:更新:

日本汽车安全配件生产商高田,因生产有问题的安全气袋,令公司面对诉讼而债台高筑。在无法再抵受压力下,高田终在周一(26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日本史上最大宗破产案,并接受对手百利德安全系统(Key Safety Systems)以15.88亿美元,收购高田的大部份资产与业务。东京交易所将于下月把高田除牌。日企素以严谨见称,继东芝徘徊在破产边缘后,又有一间日本老牌企业倒下,揭示了什么问题?

高田公司董事长兼社长高田重久,就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一事道歉。(路透社)

2008年时,高田的防撞安全气袋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未能充气,导致气袋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在潮湿的环境下,甚至会有爆炸的风险。2013年,几大日本车厂包括丰田、本田、日产及万事得,指旗下部分汽车副驾驶座的安全气袋出现问题,在全球合共回收了逾300万架车辆。

高田有问题的安全气袋,至今造成最少17人死亡以及逾100人受伤。全球最终会有13间车厂所推出的100个型号的汽车,会因配置了未合乎标准的高田安全气袋而有回收的需要,单是美国就要回收车辆4200万,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然而,现时的回收只进行了三分一左右。

管理层得悉问题 设法掩饰

高田因生产不安全的安全气袋丑闻而大受鞭挞。高田最大的顾客本田车厂,更曾于2015年指控高田操控部份安全气袋的测试结果。据美国底特律联邦法院的状书中,披露高田的高层早于2000年,已得悉安全气袋的充气部份存在致命问题。但高层事后并非着手解决问题,而是定期讨论如何将测试数据变得更碎片化,再交给汽车生产商。

一失足成千古恨,高田近百年基业,就因这次安全气袋丑闻导致难以翻身。公司已连续第三年录得净亏蚀,在截至2017年3月的最近一个财年,高田亏蚀7.15亿美元。

汽车杂志Autotrader执行出版人Karl Brauer指出,由于要回收及更换的安全气袋数目庞大,即使高田申请破产亦于事无补,令到公司要翻身变得难上加难。“有分析指要更换所有有问题的高田安全气袋,成本为50亿美元,而高田的所有资产合共仅得20亿美元。”剩下的30亿美元缺口,需要由车厂自行承担。

高田的防撞安全气袋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未能充气,导致气袋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在潮湿的环境下,甚至会有爆炸的风险。(路透社)

二战产降落伞起家 战后成功转营

高田1933年创立于日本滋贺县,是日本最早生产海上救生绳索的公司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田开始为日军生产降落伞。战后,高田成功转营,以制造降落伞的技术生产汽车的安全带,高田是首间在日本生产安全带的公司,当时极具前瞻性。公司积极研发汽车安全配件,首个汽车安全气袋于1985年面世,并由本田车厂引入而变得大众化。

2006年,高田在东京交易所上市。在公司首份年报中,高田集团创办人的孙子高田重久曾向股东表示,公司希望在迈向车祸零死亡率一事上出一分力。但面对产品有安全问题时,高层最终却选择掩饰,当作视而不见。

高田不是唯一一间出事的日本企业,今年较早时,香港人熟悉的日本巨企东芝同样陷入丑闻,先是有指东芝高层涉隐瞒资产负债表的实况;继而就是东芝两次延迟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面对随时被东交所除牌的危机。

东芝获批延期交年报。﹙路透社﹚ 

日本员工阶级两极化 容易变愚忠

从东芝到高田,或许可看出日本的企业出了什么问题。日本打工仔的“愚忠”,是令到企业出现管治问题的原因之一。

倡议企业改革的日本董事培训学院总监Nicholas Benes接受法新社访问时,就日本与外国的企业文化,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他指出海外的企业管治问题,很多时候是源于个人的贪念,但这却鲜有出现在日本。“更常出现的是员工认为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公司,是对公司一种错位的忠心。”

日本大多企业仍在奉行终生聘请制,令到员工不会提问,尽力为公司做事。情况在日本因资产泡沫爆破而进入迷失廿年之后变得更严重,因为大部份敢言的中层管理层被炒掉,剩下的就是公司“食物炼”的底层面对高高在上的高层,自然更加不敢发声。尽管日本的终生聘用制度已在慢慢改变,但这种文化要消失也非一朝一夕的事。

Benes续指:“日本的终生聘用制度导致了员工无须就表现问责,与政府想推行的企业改革背道而驰。”他又指:“若企业不去改变现行的制度,改革实在难以推行。”

日本企业员工阶级两极化,容易出现“愚忠文化”,本着以公司利益为大前题的想法,好心做坏事。

然而,日本企业管治出问题,政府也要付上部分责任。

日本大型企业知道若自己出问题,政府必定会施以援手。美国驻新加坡金融机构BGC Partners的日本证券销售环球部门主管Amir Anvarzadeh表示:“政府差不多必定会拯救这些企业。他们容许东京电力(TEPCO,日本311大地震时发生严重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厂母公司)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应该任由这些企业倒闭。”

日本政府不愿让巨企倒下来,部分原因是这些企业聘请了很多员工,若关门大吉会牵连甚广;加上日本企业借贷成本低,以债养债让公司继续营运下去并非难事,所以通常也要到问题无法再掩盖才会暴露出来,看高田让安全气袋丑闻拖了九年,才正式宣布破产,就可知一二。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