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康 追与追寻
沈金康的人生,一直在追寻。
中学时代成为上海单车运动员,从此踩着两个轮子、追着目标出发。27 岁那年一场意外,他失掉一条腿,“死很简单,可是我想活下去”。装上义肢,在残疾运动员与教练之间,他选择作为运动员背后的“推手”,往后41 年,钻研科技改良训练,执教港队接近30 年间,他把香港单车队推向国际;配合运动员的努力,香港单车队更于奥运、亚运等大型赛事夺得超过300 面奖牌。
他认为金牌对运动员而言,是一种追求的动力;“要有成为冠军的勇气”, 才能凭借训练与努力,一步步提升,逐步接近目标。
一生贡献单车运动,现年70 岁,去年底退下香港单车队总教练职位的沈金康说,单车溶入他的血,已成为他的一部分。踏遍千里单车路,走过争金逐冠的年年月月,他总结一句:“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的追求, 可我的性格只想做好一件事情。当遇到很多困难、抉择,你可能会倒下去,但倒下去再站起来的时候,这时才感觉得到,人生是美好的。”
港队育成记
沈金康去年底退休的时候,香港体育学院的职员给他一个统计表,记录他接近30 年执教港队,为香港单车队赢得多少面奖牌。“我在亚洲赛有百多个奖牌,亚运也有十多个, 还有世界冠军,如果连全国赛那些都计算,有超过一千个奖牌,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我走过的路那么长。”更不可思议的是,1994 年他来香港的时候,这里的单车队,差不多什么都没有。
沈金康1980 年受重伤后,一度转为伤残运动员,曾以伤残运动员身分来港,参加沙田银禧体育中心的开幕礼;当1994 年他再来的时候,银禧已易名为“香港体育学院”,也是这一年,他受聘担任香港单车队总教练。
他当时参观体院的装置后,认为可媲美北京的国家体育中心,但他后来才发现,单车原来不是体院的重点项目,所以资源很少。“我在北京什么装置也有,运动员几十个、科研人员也有八九个;但我在香港,只得一个秒表,一个打气泵, 办公室没有,连同伴(同事)也没有。”甚至,运动员没有一个是全职的。
港队招人 只来了一个黄金宝
那时的香港单车队,都是业余性质。“我记得第一次跟选手们去训练,凌晨五点半,在沙田的便利店前集合,然后他们去买早餐、饮品,接着去训练,但练到七点多,便陆续有人说要去上班,所以到中午的时候,已没有人练习。这是我从前没有遇过的事。”沈金康笑着忆述,出外比赛最少要四个人,但香港单车队不够人,唯有公开招募,条件很简单, “15 至35 岁,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肯天天来练习,就优先可以代表香港队;结果呢,只得一个人报名,就是黄金宝。”也是黄金宝,让沈金康在香港,一待就待了30 年。
沈金康认为,对整个香港单车队发展起最关键作用的就是黄金宝。“阿宝”在广岛亚运取得第四名,达成了沈教练赛前力争前六名的目标,阿宝那时也心雄,觉得只跟沈教练训练了六个月便得第四,如果再训练四年,那不是可以拿到亚运冠军吗?他这个心愿,赛后对传媒说了,时任体院运动员事务部经理陈念慈( 现为马会赛马人才培训主管暨见习骑师学校校 长) 其后把那些报道张贴在宿舍的壁布板上,以作激励。
黄金宝有这个决心,沈金康也认真准备,之后三天分析对手、制定训练计划,认为黄金宝要赢冠军,首先要锻炼体能,提高最大摄氧量,以应对比赛距离为200 公里所需的带氧能力,那就是“四年要练15 万公里”。15 万公里,等如环绕地球三圈多。
1994 广岛亚运后,黄金宝在接着的日子,每天练习逾百公里, 最长距离250 公里以上。但他的汗水没有白费,先在1997 年赢得全国运动会的冠军,打下强心针;之后一年的曼谷亚运会, 夺得了个人公路赛金牌,即使之后转战场地单车,于2007 年世锦赛“捕捉赛”项目,他登上了世界冠军。阿宝曾对沈金康说: “沈教练你在香港教一天,我就跟你练一天。”结果他跟了沈20 多年。问他这算不算是情同父子?沈却说:“肯定不是父子情, 如果是我儿子才不会听我的。(我)照顾他、帮助他、培养他, 感情已超过父子了。”
组合仪器 测量运动员心率
黄金宝的成功不是特例,之后还有世界冠军郭灏霆、两届奥运铜牌得主李慧诗等。沈金康的成功秘诀之一是重视科学,他可能是全中国第一个用上电脑的单车队教练,也是最早一批注意到心率对训练产生影响的教练。不过,当初没有这样的仪器, 工科出身的他竟然自己做出来。“我认为知道运动员的心率,就了解他们训练的负荷强度,那就清楚训练负荷量的安排,所以我自己做,真的,我自己做,用了测量心电图的仪器,再接驳无线电装置,还有收音机与录音机等,训练时我戴上耳机,就能听到运动员的心率。”
谈起训练、科研,沈金康就滔滔不绝,研究乳酸怎样提升表现、功率计怎样测试运动员的力量……凡此种种,他表示为了提升运动员的水平,自己还涉猎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以至运动心理学。“教练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的工作,由原始的动力变成永远的动力”,借着训练,提升水平,造出成绩。沈金康让运动员感到获奖是有希望的,“所以如果要让运动员成为世界冠军,那么教练先要有世界冠军的心理。”
教练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的工作, 由原始的动力变成永远的动力⋯⋯ 所以如果要让运动员成为世界冠军, 那么教练先要有世界冠军的心理。
“ 港体育发展 没离开过马会支持”
教练与运动员做足本份,但如果资源不到位,也难以达到世界之巅。沈金康在访问中,不只一次提到香港赛马会一直支持体院、支持精英运动,“30 年来的香港体育发展及精英培训,都没有离开过香港赛马会的支持。”马会不但与政府共同出资兴建,于1982 年落成的“银禧体育中心”(于1991 年易名为“香港体育学院”),成为精英运动员的摇篮,多年来亦一直支持体院及运动员发展,并透过其慈善信托基金,先后拨款超过7 亿5,000 万港元, 捐助包括体育基建、教练培训以至运动员退役后生涯发展等项目。
马会牵头,对社会起带动作用。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2021 年8 月宣布拨款1 亿5,000 万港元,以对等配对形式,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设立总额3 亿港元的“运动科研资助计划”,包括用作提升运动科学装置和器材、改善运动医学,协助香港运动员备战2024 年巴黎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等国际赛事。
此外,马会于2023 年 7 月宣布透过赞助体育学院,推出为期三年的“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以现金奖励在七个顶尖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亚运会及残疾人亚运会,以及冬季综合运动会勇夺奖牌的运动员;而于奥运及残奥夺得第四至八名的运动员,亦获颁奖金,以作激励和嘉许。
沈金康说:“金钱可替运动员在生活上分忧,而且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值得拥有;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等于社会认同他们, 有一种持续的效果。”正是这种推动作用,让香港拥有多名世界级运动员,于东京奥运获得1金2银3铜,在杭州亚运亦取得8金16 银29 铜。“香港这么小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成绩,真的不容易啊!”他说。
我是运动员
人称“魔鬼教练”的沈金康,执教生涯逾41 年,换言之未够30 岁便当上教练。他那么早便从运动员转执教鞭, 得从一场车祸说起。
1980 年,沈金康已是国家队选手,那天他跟队友在距离上海50 公里外的太仓附近进行公路训练,结果他给一辆大货车撞倒,车辘更辗过他的左脚。“当时见到我的腿,骨碎了,主动脉破了,血狂喷出来,我当时想可能会死,就算活过来也没有了腿;死很简单,活才困难,但,我想活啊!”为了存活,他先把单车鞋的鞋带取下来,打算用来止血,但一用力缚就扯断了,后来只好以备用的单车内胎去束紧伤口;身傍的队友吓坏了,不停哭,沈金康却冷静地吩咐事后抵达的教练, 驾驶教练的三轮电单车送他去15 公里外的嘉定县,换乘县医院的救护车送往上海治理,同时吩咐一名运动员到百米外的公安站,打电话通知途经的医院,派出救护车协助运送。然而,80 年代的公路状况,由意外现场到医院施救,用了接近两小时,过程中还得在途中一间医院先行止血。
负责诊治的名医束手无策,说要立即施手术:“由于失血过多,现在马上需要进行截肢手术。”第二天醒来,沈金康下床时摔了一大跤,这才记起,自己已失去一条腿。“感觉好像做了一个梦。刚刚有腿,现在真的没有了(一条)腿子;刚刚是运动员在训练,现在躺在病床上。”
我当时见到我的腿, 骨碎了,主动脉破了, 血狂喷出来, 我当时想可能会死, 就算活过来也没有了腿; 死很简单,活才困难, 但,我想活啊!
被报名 中学生入单车队
沈金康的单车运动员生涯,开始在1973 年的上海。那时他是“下乡”的中学生知识青年,到了母亲工作的农村去。有天他在睡梦中给人弄醒,说要起来参加单车比赛,那时他才记起,村里的组织替他报了名。“那是一个400 米一圈像田径场的场地,我拿了第一名。”接着是上海市队、国家队,他还参加了1974 年伊朗德黑兰亚运会。“(出去比赛后)我才知道,我们国家的水平相对低。我们希望可在亚运上奏起国歌、升起国旗,但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毕竟当时的环境,中国选手很少出外比赛,根本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怎么样。
沈金康更努力练习,他形容国家队的训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而训练量虽大,却缺乏科学应用,连他也直言,运动员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和康复有些问题,更多的是,缺乏科学依据支持训练,结果国家队在四年后也未能赢得单车金牌。“我们好想拿金牌⋯⋯这是一个追求,如果一个运动员对最高奖牌都不去追求的话,他的动力就完全是两样。”可惜的是,那场车祸令他无法达成心愿。
“受伤是一件坏事,但它也是一件好事。”今天,沈金康这样总结当年的意外。“那时我失去了一条腿,知道自己没办法像之前那样生活,但腿子不成,脑子还成,我就开始读书,重新生活,重新奋斗。”一方面报考上海体育学院,同时搜罗不同教练的训练计划,好好整理。他特别注重科学方法训练,亦涉猎运动医学、生理学,以至心理学,难怪在1985 年他年仅32 岁时,便获同侪推选出任国家单车项目主教练,九个月后的1986 年汉城亚运会, 国家队获得男子100 公里团体计时赛冠军,也是国家队单车项目首个亚运金牌。一年后,他出任国家队总教练,并于五年后带领中国单车队在北京亚运合共取得6 金的佳绩,其中由他直接训练的运动员,取得2 金2 银。
沈式港生活
说来可能有点不能理解,可放在沈教练身上却也顺理成章。他在香港前后生活差不多30 年,期间不是训练,就是谈训练。他说,在香港这么长日子,去过的地方,只有体院、奥运大楼、单车馆、新娘潭(港队训练地点),因为买东西或“饮茶”,也去过沙田某商场;至于海洋公园、黄大仙庙等景点,他一次也没有去过。说罢,他想了想:“退休了,想在香港走一走,了解一下香港的历史文化,例如去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他说,也想去马场,见识一下香港的世界级赛马活动。
来自上海的沈教练喜欢广东“饮茶”,点心爱吃,茶叶至爱普洱;“但30 年饮茶也没有30 次”。他平日吃得随便,多数在体院的饭堂“解决”,“有时吃剩的米饭会打包回去,早上做泡饭吃。”
他也爱吃法国面包,“要新鲜的吃,隔夜便不好”,笑说某店的法包最合味。教练不烟,可原来酒量还不赖,只是克制很少喝, “酒一喝就易上瘾,思维就变得不清醒。”
经验成财富 冀传承下去
沈金康与妻子育有一名儿子,并有两名孙儿;大孙女15 岁,今年9月就升高中, 读书成绩优异,兴趣是画画及书法,书法还拿过全国级别的奖项,可是对运动没多大兴趣。沈金康很喜欢跟孙女聊天,有次提议到她的学校演讲,“我执教的生涯,有很多运动员的奋斗经验, 我觉得对年轻人很有启发嘛,但她却对我说:‘我先警告你,你说这些,我班同学一定会打瞌睡!’”他笑着说。另一孙儿年仅六岁,常嚷着要跟爷爷饮酒。
沈金康现在常到不同的地方交流。“我也想休息,但当我想到我几十年经验, 就是财富;而这财富,不是我一人产生, 有很多香港及内地运动员共同付出,才能得到。”他很希望传承下去。
如沈金康所说,单车的轮子是“永动轮”。这单车,他交往半生,可仍有不理解的地方。“我直到现在对单车仍有不明白。当你明白很多的时候,便会出现很多新的不明白。”或许因为这样, 他的一生与单车,紧紧扣在一起,不断向前 ─ 追寻更多。
*资料提供 : 马会刊物 《骏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