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陈浩源 下一站

撰文: 客户来稿
出版:更新:

刚度过37 岁生日的陈浩源,前半生就是一部奋斗年华的剧本。 
23 岁那年的农历年三十遇上车祸,失去左脚,10 个月后离开医院,从此依赖轮椅生活。为了让往后人生“容易一点”,用了15 个月、破釜沉舟式,成功练成以义肢走路。
由坐轮椅到站起来,走上羽毛球运动员之路,才是高潮迭起之处。
花了几年时间驾驭轮椅,达致“人车合一”的打羽毛球,由香港首位轮椅羽毛球运动员,到2021 年夺得东京残疾人奥运会羽毛球男子WH2 级单打铜牌,陈浩源说羽毛球是他的信仰,赋予他做人的价值,让他重新站起来,磨练成今日的我。
从一个心高气傲的小子,成长为受人尊重的运动员、母亲和妻子引以为傲的男人,陈浩源希望自身的经历,可以勉励、扶助同路人,活出自我价值,令香港成为“每个残疾人士都可以擡起头、走出街的城市。”共融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就是社会没有伤健、肤色、语言等分野,人人“乜都预埋你一份”,一起共创未来。
用喜剧手法演绎悲剧,把很坏的时光转化为美好的结局;下一站,平日习惯用义肢代步的陈浩源继续用心走,目的地是比巴黎更远的地方。

陈浩源细说羽毛球带给他的人生价值。

最坏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

陈浩源(Daniel)成长于荃湾石围角邨,如同那些年的屋邨儿童,他把几个足球和羽毛球踢著玩著,培养出对运动的兴趣;然而直到中学,才开始主攻羽毛球。

“其实是一条很简单的数学题。踢足球做前锋,一场最多取两三分,但旧制羽毛球一场可以取15分。”此时,他不忘笑著补充:“加上羽毛球是一项个人运动,比较适合我独行独断的性格。”

话虽如此,自小爱跑爱跳的他当年没有想过要做职业运动员,毕业后从事文职工作。“小时香港运动风气不如现在的盛行,做运动员不容易。”问他年轻时的理想职业,他半瞇起眼忆述:“可能做marketing,可能会成为一名颇成功的sales,因为我讲嘢几叻。”

住院十月 “唔敢照镜”

2008 年的农历年三十晚,正当大家团年之际,他遭遇车祸受重伤,被切除左脚,在深切治疗部和病房住了10 个月。曾经意气风发、身高六尺的年轻人,从此与轮椅形影不离,一开始根本难以接受,“我甚至不敢照镜,不敢承认镜中浮肿、伤痕斑斑、身体有缺陷的人就是自己。”

当时在医院过著意志消沉的日子,直至从一名探病的朋友口中得悉轮椅羽毛球运动,前路才开始见到光明。由于他本身对羽毛球有浓厚兴趣,加上发现在一场公平比赛中,与相等的对手较量,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便饶有兴趣的跃跃欲试。

不过,当年香港残疾人羽毛球轮椅组别未有香港代表队成员,只有十多名业余球手,深深被吸引的他一出院,就跑去报名参加本地业余赛,并用大半年时间摸索和练习轮椅羽毛球打法。“那时和教练一齐‘盲摸摸’练习了九个月,不停对著短片摸索如何打、如何走位。可能我比较年轻和有根基,所以pick up 得很快,最后还在赛事中拿下冠军。”

胜仗 发疯的宣告世界

说到人生第一场轮椅羽毛球赛事成绩,今天仍难掩兴奋和喜悦。“我摘下冠军之后,直情‘癫咗’,在街上见到人就想向人宣告‘我系香港冠军、我系香港冠军’……”这面奖牌的意义是体现了价值之所在,让他相信:“只要你肯努力做一件事,必得回报,找到自己的价值。”

陈浩源说:“羽毛球是我的信仰,它令我重新站起来。”受伤后,地方仍是熟悉的老地方,可身体已经不同;参与轮椅羽毛球,带给他重获肯定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首尝冠军后,他不断挑战自己。出院一年决心舍弃电动轮椅和拐杖,学习单靠义肢走路,结果用15 个月“愿望成真”;为显决心,更毅然捐出电动轮椅,破釜沉舟要自己“不回头”,好好走下去,至今已十余个寒暑。

由业余球手转型为香港首位职业轮椅羽毛球员,陈浩源说很多时候都得靠自己摸索技巧和自创打法。12 年间夺得63 面奖牌,现在每星期花六天时间训练,形同上班,他说一路走来,不止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自言部分原因来自“斗气”的性格。

参与残奥 消弭误解

“开始玩比赛时,有朋友说因为我,才知道有残疾运动员。”细问之下,这位朋友原来不知道香港历年出了余翠怡、梁育荣等国际知名的残疾运动员,而且以为残疾运动员“唔出汗”、“唔使郁”,获奖也只因参赛人数少。听到这些误解,陈浩源没有当场指正,“只有亲身做到成绩,才可以改变他人的想法”;而这个“教育”,没有比在残疾运动界最大舞台 - 残奥项目上夺奖,来得更有说服力。

陈浩源2021 年在东京残奥运羽毛球男子WH2 级单打,为香港夺得铜牌。今天说起赛果,他欣然一笑:“我应承自己要做一个受人尊重的运动员。虽然我拿了铜牌,但这么多年来,我努力开创香港轮椅羽毛球这条路,一步一脚印,尽管你输(金牌),香港观众仍然会尊重你。”

两个女人

他是母亲的骄傲,妻子则是他诉心声的“树窿”。两个女人的守护,育成今日的他。“没有她们,我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做不来。”所以,“掌声应该分给她们的”。

妈妈“养大我两次”

陈浩源形容妈妈“养大我两次”。第一次养他至成年,发生意外之后养了他第二次。她指这只是尽本份,他则认为是超额完成,两次。

他一直形容自己有位“神奇妈妈”,因为妈妈在他“甚么都不是”、一无所有的时候便一直守护和照顾他;他留院十个月,妈妈担起家庭经济支柱,既要奔波工作,每日还坚持到医院送餐,鼓励他重新振作。

很多人称赞他是生命斗士,但他更希望将掌声分给一直陪伴身边的妈妈。这位“神奇妈妈”甚至不忌讳向别人提起自己有个残疾儿子。“亚洲社会好忌讳公开有家族成员是残疾人士的事实,但妈咪在我意外后,仍经常将我挂在嘴边,向别人说她的儿子是残疾人士,但他好叻……”可见陈妈妈对儿子有多骄傲。

陈妈妈视儿子为她的骄傲。

感谢妻子 陪著我走

谈到相伴14 年的妻子,陈浩源说话慢了下来。

妻子是他的中学同学,意外发生时,彼此拍拖仅三个月。失去左脚后,考虑到她尚有大好青春,他却无法保证可以给她幸福,反过来更可能要她照顾一辈子……思前想后,他毅然提出分手。

母亲及妻子是陈浩源的最强后盾。

“吓,你都几残忍㖞!”那时仍是女朋友的她当下的反应是惊愕,感动他的是她的诺言。 她说:“大家都不知道前路如何、未来会行到那里,但我承诺会一直陪你,直到你重新站起来。”不是口里说说,住院期间她一直陪他聊天、做物理治疗,见证他由依赖轮椅到使用义肢自如走路,结果他不止站起来,两人更一起走入教堂。“我好多谢太太一直陪伴,做我嘅树窿……”

共同 VS 共融

在早前举行的香港赛马会奖学金得主颁授典礼上,马会主席陈南禄(左)向担任主礼嘉宾的陈浩源致送纪念品。

从前的陈浩源,为事业打拼,“想做有钱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现在,他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我可以代表你爱的城市出去争荣辱、争胜负,与海外运动员做朋友,也多了人认识你的故事,意外前是没有这机会的。”幽默的他还笑言:“这些经验,晚年即使要去榕树头讲故,都有嘢讲。”

陈浩源指意外让他成长,学会关心别人。“我以前常自恃有小聪明,加上生得高,习惯向下望人;意外发生后,我坐轮椅向上望人,多了机会要人帮助。”今天他薄有成就,认为是时候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别人,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这当下更体验到,原来“施比受,更有福”是真的。

马会早前于沙田马场举行“香港精英运动员赛马日”,以表扬香港运动员的杰出表现,以及庆贺香港体育学院成立30 周年,多名精英运动员、政府官员及体育总会代表出席。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谭志源(左)与陈浩源在仪式上碰面, 对Daniel的毅力给予肯定。

望残疾者 擡头走出社区

他早前担任香港赛马会奖学金颁授典礼的主礼嘉宾,分享自身经历,鼓励年轻人珍惜所拥有的,相信自己,并放胆去追寻梦想。香港赛马会奖学金自1998 年成立以来,已向超过800 位香港及内地同学颁授奖学金,总额超过6.4 亿港元;除了支持本地八间大学和演艺学院本科生,亦涵盖当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香港每12 个人就有一名残疾人士,但你在街上很难发现,因为他们都躲在家中不出门。”作为过来人,陈浩源明白残疾人士外出需要无比勇气,为了让他们重拾自信,他积极推动残疾人士运动计划,让同路人在运动中找到满足感,擡起头走出社区,其中一个运动就是讲求智力和团体合作的地壶。

“地壶运动不讲求力量,可以小朋友赢大人,残疾人士赢健全人士,是一个很好的共融活动。”活动由残疾人士担任导师,让他们增强自信、获得别人尊重,更让学生认识残疾人士不只是寻求帮助的taker(受者),还可以是有贡献的giver(施予者)。

实践共融 从心出发

一方面要教育大众停止歧视,另方面鼓励残疾人士重拾自信走出去,陈浩源认为非一人之力可以实现,需要社会众志成城才能玉成其事。“好多人觉得‘共融’是餐厅提供轮椅位、斜台,但我觉得这顶多只是‘共同’,换言之他们有他们食饭,你有你一边玩。”

他认为,实践共融应从心出发,“真正的‘共融’是伤健人士自自然然地坐埋一齐倾偈,你不为意我是残疾人士,我不为意你是健全人士,大家没有距离;而当社会多一点理解残疾人士的需要,心入面‘预埋佢一份’,行动和计划就自然可以做到共融的目标。”更进一步来说,“不止伤健共融,长幼、男女、不同肤色和种族……多方面都可以做到共融。”

“我会用足够份量的发蜡”

比赛用轮椅呈“八”字形,可防止急速转动时翻侧。

观众欣赏陈浩源在残奥场上的英姿,偶尔也会被他整齐、贴服的发型“吸睛”。网民不时笑问:“陈浩源究竟用哪款发蜡,为何‘吹极都唔散’?”

陈浩源在访问期间,向广大网民公开承认:我是讲究打扮的。

他说每天仅花五分钟整理头发,但会用“足够份量”及waterproof 的发蜡,所以“落雨都唔塌”;而且,他经常理发,大概十多日一次,以保持整齐。

伤残人士 有权爱美

一则关于他的爱美故事,发生在意外后的住院时期。因为觉得医院的病人服不好看,他特意在亲友探病前换上运动服,有位残疾院友见状大泼冷水,“你这么贪靓干么?没有人会留意残疾人士的。”他心生疑惑地想:“残疾人士为何不可以靓?不论男女、伤健,都应该有扮靓的权利。”不说不知,原来他曾上堂学化妆,笑言比妻子更爱美。

羽毛球既是至爱,他也有“第二个情人”。他热爱足球,是英国足球队曼联的“忠粉”,至今逾30年;最欣赏36 岁的现役曼联球星C 朗拿度。他解释,职业运动员每天不断重复练习同一动作,对身体形同“摧残”,而要令自己与痛楚、苦闷共存,需要顽强意志,否则不能支撑下去。

他以同龄的C 朗作为学习对象,激励自己在运动路上保持战意。“C 朗作为一个年长运动员,却仍然干劲十足,不断入波,这当中,意志很重要。”陈浩源早前宣布再打三年,计划于2024 年巴黎残奥运后退役,之后会完成浸会大学体育及康乐管理课程,在另一平台继续为香港轮椅羽毛球作出贡献。

陈浩源自认“贪靓”,出镜前补补妆。
陈念慈(右)大赞陈浩源性格正面,故提名他参选十大杰出青年选举。
球场上与陈浩源队友合照,包括东京残奥羽毛球银牌得主朱文佳(左二),以及香港残奥暨伤残人士体育羽毛球总教练刘南铭(右二)。

当生活令你措手不及,你需要的是面对和突破它的勇气 。

即按以下连结回答简单问题,测试自己有多大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难关吧!

*资料提供《骏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