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晴 杜凯琹 苏慧音 Table for 3
一张乒乓波台,盛载她们仨,千斤重的过去和光年般浩瀚的未来。
李皓晴、杜凯琹、苏慧音,三个性格迥异的个体,因为乒乓而走在一起,交织段段集体回忆 – 梦想、笑脸、掌声, 还有泪水,甚至伤痕,外人看见的外人看不见的,她们心中有数。
“打第一场(奥运)紧张到整个人都在震.....”四个月前的东京奥运会,不仅是对苏慧音,对她们三人,记忆都是一生一世。天赋潜质,三人一早把握,心无旁骛的全情投入,通过刻苦的训练、守纪律的生活态度,不断奋进;练兵廿年,一个大爆发,三女将混和汗水与泪水忘情拥抱的胜利时刻,比赛场上的嘶叫声、波台上的“滴滴”声,在很多观众的脑袋内,顷刻无声。
一枚奥运奖牌的意义,既深且远。她们希望化身大使,将乒乓运动推广至社区,让更多人爱上体育。一二三,加起来变得无限大。敢于去追、不怕失败、永远坚持,让潜能爆发,天生我才,人人都是三甲运动员。
东京攻略
访问当天,李皓晴、杜凯琹和苏慧音带了奥运铜牌来拍照。单是看,已感觉“重量”十足。《骏步人生》客席主持、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谭志源问起今年那个仲夏的比赛,仿佛历史重现。
第一次出战奥运的苏慧音直言:“平时比赛都会紧张, 奥运更是一百倍紧张。因为疫情,一年半没比赛,一来就是奥运,打第一场比赛时,我整个人都在震……”
第二次亮相奥运的杜凯琹,也有不一样的经历。“进驻奥运村后,以前通常都会跟其他选手交换襟针,但今次我一个都没有换,紧张得不想有比赛以外的娱乐。”
还好有“大师姐”李皓晴坐阵。奥运前两个月,港队北上与国家队集训,队友朝夕相对,三战奥运的皓晴不时传授奥运秘笈,“特别是苏慧音首次打奥运,我会多跟她分享,毕竟奥运跟普通比赛大有分别。”然而, 在她心中,依然承受着上两届奥运8 强出局的压力。
奥运短短十多天,三女将心情如坐过山车。问及她们在东奥的悲喜,阿杜提及混双8 强赛。“所有期望都放在混双,出局后真的崩溃,哭了很久。”犹幸得到教练张瑞的鼓励,告之“奥运4 年才一次, 不能只在抒发情绪”,因而重拾心情再战下去。
皓晴最难忘是女团16 强对巴西。“自己打得差, 没想过会输掉第三场单打,赛后难受得要命。”阿苏则把准决赛不敌日本的遗憾记在心上。“那场完全过不到心理关口,无法发挥,觉得自己连累了队友”。经过检讨和沉淀,她们终能放开包袱,铜牌战击败德国,赛后禁不住拥抱落泪,真情决堤的刹那,成东京奥运港队经典一幕。
薪火相传
香港运动员在东京奥运能力大爆发,除了自身努力不懈,也有赖最后强盾的支持。马会历年拨款超过7 亿港元予香港体育学院,支持包括体育基建、教练培训以至运动员退役后生涯规划等不同项目。东奥之后,马会宣布拨款1 亿5000 万港元,以对等配对形式,与港府共同成立总额3 亿港元的“能力提升基金”,于未来三年促进精英体育的科研工作, 提升香港运动员的能力及竞争力。
奥运仲夏梦落幕,三名女将重新出发,奖牌为她们在乒乓路上增添一份使命感。苏慧音勉励所有小将:“大家有不同的目标,但说到底都是想打好波。很多人质疑,多少人能赢奥运奖牌和世界冠军?但只要在自己有热诚的事情上用功,效果一定不会太差,事后回想也是很好的人生经历。”
杜凯琹说自己不时返回小学母校分享经历,希望可以经常与基层小孩打波。“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作为桥梁,将乒乓球带到社区,令这个运动更普及。”
半梦半醒之间
阿杜和阿苏不约而同以“军师”形容皓晴。阿杜说得具体:“晴姐很聪明,负责出谋献策,她像打太极般,以柔制刚。”这个大师姐今年28 岁,三战奥运,在球队中资历最深,更是香港首个15 岁就转打全职的香港乒乓球运动员,开了香港乒坛先例。然而,这个乒乓梦为李皓晴和李妈妈带来不少挣扎,梦想与现实之间,她们有一个“三年之约”。
问皓晴何时开始打乒乓球,她幽幽的说:“听说是小时候在家中餐桌和走廊打‘滴滴仔’开始”事实是,她受年长六岁的哥哥影响而接触乒乓球,后来哥哥带她参加比赛,赢了冠军,于是报名参加青苗计划,开始接受香港乒乓总会的正规梯队训练。小小人儿学过弹琴、跳舞,全是三分钟热度,唯独乒乓一试爱上,没想过就此注定人生路。
与母订“三年之约”
2008 年,李皓晴成为香港首个15 岁就转打全职的乒乓球运动员。当时她正就读拔萃女书院,要中途退学不是容易的决定。“我说要全职打乒乓球,家人也不太支持, 始终担心我放弃学业,万一运动员这条路行不通,之后就没有其他选择”。经过多番挣扎,皓晴最终与妈妈订立“三年之约”,如果三年没打出成绩,就乖乖重回校园, 而且这三年即使没有上学,也必须自学并完成中五会考。最终她考获12 分,中、英、数全科及格。
三年之约最终变成三届奥运,由昔日“没想过打奥运,只想代表香港比赛”,一跃而成奥运奖牌运动员。她至今也没有放弃学业, 与杜凯琹一起正攻读香港教育大学的健康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希望在奖牌以外,也用一纸大学毕业证书,报答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一头短发的杜凯琹看起来酷酷的,却是典型外冷内热的人,她会因为自觉训练达不到要求而哭着离场,令队友摸不着头脑,但在她们仨之中,她最爱哭也最窝心,苏慧音透露一件小事:“比赛前一晚,阿杜一定给我们发短讯,主动关心我们有什么想法。”虽然阿杜笑言,相比于阿苏的256GB 大脑,自己只是64GB 手机,但当她手执球拍上阵杀敌,狠劲与球速绝对是世界级,难怪在东京奥运成为队中兼战三个项目的主将。
与李皓晴一样,刚踏入25 岁的阿杜小时候上过不少兴趣班,柔道、游泳、钢琴、跳舞,最终钟情乒乓,而且她从未犹豫,自小已认清目标,一击即中。“小学毕业礼上台演讲,我记得我说要参加2016 年奥运,五年前我就达到目标。我自小已知道,奥运是最重要的比赛,就像电影界的奥斯卡一样。”
遇困难 “乒乓把我拉回来”
当她15 岁完成在协恩中学的中三课程后,决定辍学转打全职,她的决心和勇气,赢得父母百分百支持。然而,追寻梦想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满途。阿杜曾经因为2014 年世青赛团体4 强的单打战落败,一怒之下冲出球场,跳进水池大哭;今次奥运混双8 强出局,她一哭就是两、三小时,但在失望顶透之际,她与那个小小圆球, 谁也没有放弃谁。“我自小选择了乒乓,不知怎的,就是有一种吸引力; 有时遇到困难,真的想放弃,但最终乒乓总把我拉回来。”
奥运之后,阿杜曾与妈妈一起出席公开活动,杜妈妈一句“做父母点解唔支持自己小朋友圆梦?”那是作为女儿最强大的动力。其实杜妈妈也有一个梦想,就是见证女儿大学毕业的一天,所以即使练习再辛苦,阿杜也咬紧牙关兼读教大学位课程,而且只要身在香港,一定不会偷懒走堂。
23 岁的苏慧音是“奖牌阵容”中最年轻的,其甜美笑容和开朗个性,足以融化身边人。她拥有杜凯琹口中的“256GB 大脑”,两个队友都说她是才女,很有主见,而且意志力惊人。
她的坚毅,香港人早从那场奥运铜牌战中感受得到。打球时,她的眼神有一团火,一板抽击就是不赢球不罢休;即使队友上阵, 她坐在场边打气,一声声“加油”、“好波”,总是活力四射。
阿苏这种“乒乓魂”,好比与生俱来,来自乒乓世家的她直言:“我没有自己不懂打乒乓球的记忆。我3 岁半就开始打球,3 岁半前的事,我想大家也没有记忆吧。”由于爸爸苏俊华是乒乓教练, 所以苏慧音自小就在爸爸教导下,从矮小的儿童球台开始打球。小时候爸爸问她可有什么目标,她人小志气高:“我大个要做世界冠军!”
“用你1/40 的生命去试”
苏慧音还是小学生时,已经常在父母陪伴下代表香港出外比赛,例如小三已到大阪角逐东亚儿童杯,当时杜凯琹也是阵中一员;最远的更至瑞典作赛。转当全职运动员,对阿苏而言似是顺理成章,然而挣扎的反而是小妮子本人,她最不舍是拔萃女书院的校园生活:“中三时我已选好科目,所以考虑良久,我舍不得一班朋友,舍不得校园生活……”眼见女儿在乒乓与学业之间犹豫不决,苏爸爸和苏妈妈果断出手,苏慧音说:“他们给我不少意见,说不是所有人都能以运动作为职业,两年吧,就用你1/40 的生命去试试,要是想读书,50 岁再读都可以。”
15 岁读毕中三就告别校园,她对于学业仍有自身追求,坚持有朝一日必要在大学修读心仪的学科。
除咗打波仲有⋯⋯
一块球拍、一个小圆球,占据了李皓晴、杜凯琹和苏慧音的大部份时间,若非疫情,每年更有超出一半时间出外集训和比赛。难得遇上假期,三名女将在乒乓以外,自有乐天世界。
苏慧音是爱书之人,喜欢到cafe 捧住书本享受咖啡时光,“阅读就像‘煲剧’,给了我运动以外的另一个世界。”最近她在追看心理书籍《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这也是她征战奥运的心灵鸡汤,“这本书说的是做人要认清自己,我就是我,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影响本质。”
杜凯琹是“唱得之人”,但首首“饮歌”比刚踏入25 岁的她还要“年长”,例如《怪你过份美丽》、《Monica》、《风继续吹》,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都是她的至爱。她甚至自学弹琴,不时把自弹自唱的片段上载到社交网站。虽然她无论开心不开心,都爱以音乐抒发内心,但断然不会向演艺圈进发:“因为我颜值唔得。”
李皓晴不像两名师妹“百足咁多爪”,每次从外地返港,都会把握时间“宅”在家,队友都说她是“爱回家”,她则答得坦白:“我真的没什么嗜好,最爱躲在家中,始终经常不在香港,想多点时间陪伴家人,特别想念家中的贵妇狗,牠已经13 岁,想趁牠还有活动能力时,多与牠玩玩。”
后记:
煎酿三宝+烧卖
都说运动具有融和作用,可以求同存异。三个女孩,三种性格,却出奇地合拍,不时灵犀一点通,就如她们曾经自比“煎酿三宝”,配搭“啱啱好”。
三人的默契不止是“球场限定”,“一打三”接受谭志源访问,既没抢答也不会dead air,走位配合恰到好处。乐天开朗的苏慧音最健谈,答问题大都一马当先;杜凯琹和李皓晴负责殿后补充,外冷内热的阿杜有时更忍不住偷笑,皓晴见状瞪她一眼, 似叫师妹“认真吧,访问进行中呢”,此时阿杜唯有尽全力把“笑料”吞回肚中,可一会儿,笑点又升上来了……
后来阿杜提到皓晴很聪明,同时补充“聪明人都爱偷懒”这个特点时,见惯大场面的大师姐不愠不火, 冷静反攻一板:“唔怪得你咁勤力啦!”小妮子们平日大抵“训练”有素。
访问尾声,三名女将与谭生切磋球技,更表演几招招牌绝技,让摄影师拍摄一些花絮镜头。职业女对业余男,她们最难是忍手。都说运动无分水平、年龄,煎酿三宝加烧卖,合不合味?
要爆发潜能,得先了解自己的强项和才艺。即按以下连结回答简单问题,了解自己拥有哪方面的潜质吧!
*资料提供《骏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