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山林展览至7.1 渔护署:保护环境与尊重自然下发展绿色旅游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由6月26日至7月1日于荃湾愉景新城举行“《山林密语》 无痕山林环保展览”,宣传无痕山林及可持续行山径的讯息。在上周六(28日)的启动礼上,渔农自然护理署助理署长(郊野公园)叶彦表示,当局会以保护环保及尊重自然为前提下,健康地发展绿色旅游。绿惜地球董事谭凤仪认为郊野地大辽阔,难以单靠政府管理,行山人士亦需自律,所以她希望培养公众对大自然的尊重及责任。

郑茹蕙带领叶彦、黄锦星、谭凤仪等嘉宾参观展览。(由大会提供)

疫情后,香港山野成为内地游客的宠儿,他们喜欢到大东山、东坝、麦理浩径第二段、塔门、东龙岛等地行山。政府亦着意推广山径旅游,提出“四山”旅游,包括太平山、凤凰山、西贡海及大帽山。叶彦说:“近年香港的旅游发展方面,愈来愈着重绿色旅游发展,渔农自然护理署作为郊野公园的管理者,有责任去用一个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大前提下,确保绿色旅游可以持续及健康发展。”

叶彦表示,香港的郊野美景不只得西贡东坝,政府会推广不同的郊游景点,让旅客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及能力,前往不同的地方游览。她补充,政府不会只顾推销美景打卡,还会向游客介绍郊游守则。她提到,近年渔护署推行“行山有道”宣传计划,重点向大众宣扬对大自然负责任的远足礼仪。她说:“除了自己垃圾自己带走外,我们都会特别宣传郊游安全的知识。”

王福义(左二)、谭凤仪(左三)、叶彦(中)、黄锦星(右二)及林超英(右一)等嘉宾出席启动礼。(由大会提供)

绿惜地球董事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荣休教授谭凤仪认为,教育大众拥有珍惜郊野之心,方为保护山野的治本之道。她说:“单靠相关部门的同事,很难管理所有的地方,所以只能透过提升郊野使用者整体的教育观念,需要珍惜我们这么美丽的山景,才可能保育及管理得好。故此,我们觉得提升公众的意识,不但可以保存自然环境的美观,亦可以令到我们的郊野资源被长久使用,减少公用开支,正正做到可持续山径的目的。”

谭凤仪特别强调责任与尊重,她说:“希望公众可以培养出一份对大自然的责任及尊重,不只是热爱,还要尊重及负责任。”

市民参与游戏体验,了解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由大会提供)

这个展览以无痕山林为主题,市民可以透过互动游戏了解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分别是出发前要有充足的计划及准备、在可承受的地面上行走及露营、妥善处理垃圾及适当维护环境、保持环保的原有风貌、减少营火对环境的冲击及伤害、尊重野生动植物以及尊重其他郊野使用者。

小朋友参与游戏,了解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由大会提供)

绿惜地球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表示:“无痕山林是全球野外活动通用的一套道德伦理准则,旨于减低康乐活动对大自然环境的影响。本地一般公众对无痕山林的理解多止于带走垃圾,但其实当中还包括更多方面的爱护山林知识及实践。”她指香港虽拥有丰富的郊野康乐资源,却同时面对大量郊游人流带来的压力,因此应透过提升游人对无痕山林的意识,从而减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长远而言,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公共管理开支,也能促进更良好的郊游体验。

郑茹蕙(左一)在台上访问王福义、林超英及黄锦星。(由大会提供)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客座教授及渔护署前助理署长王福义、香港乡郊基金主席及前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皆认为,尊重是最重要的无痕山林法则。王福义说:“尊重动植物,你要尊重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亦要尊重其他人活动的范围。”林超英表示山不只是沙及石头,还有水、空气、动物及植物,人需尊重它们。前环境局局长及无止桥慈善基金主席黄锦星还提到,郊游人士需要尊重村民,保护乡郊文化。

郑茹蕙带领叶彦、王福义、林超英等嘉宾参观展览。(由大会提供)

展览共设五大互动展区,助大众重新认识与山林的关系。同场亦设置知名创意艺术家作品,以及多项有趣互动活动和工作坊,为不同年纪的公众带来充满趣味的体验,深入浅出地学习无痕山林七大原则,爱护香港山林。

一班学生参观展览。(由大会提供)

赛马会入山随俗教育计划《山林密语》环保展览

日期:6 月 26 日(四) - 7 月 1 日(二)
时间:11AM - 8PM
地点:荃湾愉景新城 D·PARK L1 中庭(荃湾地铁站 A3 出口)

“《山林密语》 无痕山林环保展览”在荃湾愉景新城举行。(由大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