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决定原路折返的4个重要因素 回头也是一种勇气
笔者早前听到一个关于行蚺蛇尖的故事,觉得似曾相识,类似的故事情节好像在很多行山人士身上都发生过,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话说故事的主角行山经验一般,蚺蛇尖对他来说是一个大挑战……
文:攀山者联盟
故事主角在4月一个炎热的日子,几经辛苦,终于由大浪坳攀到蚺蛇尖山顶下一个山坳位置,当时他距离山顶的海拔垂直距离只剩下最后60米了。但他实在太累了,于是跟队友说:“我不上山顶了,你们上去吧。我在这里等你们,到你们沿路下山的时候,我们再一起走好了。”
登顶诱惑与实际情况
于是他就坐在原地看著队友登顶,但等着等着,忽然有一个陌生的山友从山顶下来,倾谈几句后,山友热情地对我们的主角说:“什么!怎么可以不上顶呢?最难的部分你都已经走完了,只剩下最后一点点的路程而已嘛!山顶的风景很美呢,你走到这里才放弃,太浪费了吧!”
故事进展到这里,先暂停一下,希望大家想想,如果你是故事的主角,你会怎么做?
在你考虑这个问题时,容许我跟大家讲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时为2004年7月,故事的主角是世上最顶尖的攀山家之一Steve House,地点是巴基斯坦海拔6934米的K7峰。
Steve House近顶折返的考虑
这次是Steve House两年内第6次尝试攀登这座高峰,之前5次都未能登顶。故事当日,Steve House独自一人,凌晨3时起步,用冰斧冰爪在垂直的崖壁上连续攀登10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离山顶海拔距离只剩下200多米的一个雪坡上。
这时,全条攀登路线最困难的路段都已经被他征服了,他只要慢慢地沿著平缓的雪坡往山顶走,3小时内肯定可以站在山顶上。可是,他立即想到,上山顶需要3小时,当时离太阳下山只剩两小时。
由于崖壁地形太复杂,他未必可以在晚上摸黑下山;如果不能下山,就需要在寒冷的山顶过一晚,那将会造成冻伤,冻伤的结局是手指脚趾可能需要截肢。于是,在离山顶只剩3小时距离的位置,他毅然回头,沿路下攀,直至回到山脚基地营为止。
在登山时,不时会听到“爬到这里才回头很可惜”、“好汉不走回头路”这类说话。大家不妨问一下自己:在你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登山者,是那个愿意不顾一切毅然登顶的人,还是会在山顶前作周全考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回头的人?
不论你的答案是什么,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意见:登山时如遇上以下情况,你应该考虑是否回头。
1. 时间不够
可能是计划旅程时出错,也可能是同行者的能力比预期差,或者任何其他原因。但不管为什么,当你发现再不回头的话,你们可能到天黑还未能下山,你们又没有作夜行的准备。这时,你可能就要考虑应否放弃登顶,沿路折返。
在这里给大家两个贴士,以作参考:
一,不要以为登顶后的路都是下山,下山也不一定会走得比上山快。有的山友走不惯复杂的地形,在陡峭的路段下山速度会比上山更慢。
二,其实即使是单日的day trip,不打算夜行,也应该考虑在背包中放个头灯或电筒,以防万一。
2. 粮水不够
在香港,最大的忧虑通常是不够水。原因可能是本身准备不足,或者天气比预期热,结果多喝了水。不论原因,如果你发现未到山顶,剩下的水已经少于你出发前的一半,继续登顶的话,你很可能下山前就已经断水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又没有补充食水的途径,你就要考虑应否放弃登顶回头了。
在这里又给大家两个贴士:
一,可以在出发前多放大约500毫升的后备水进背包,以备在突然不够水的情况下饮用。
二,笔者有个习惯,如果计划当日会走较长途的路线,会在背包放几粒净水丸,并会预先留意路线后段哪些位置会经过河流或天然水源;到真的不够水时,就可以净化溪水饮用来应急了。
3. 客观环境起了变化
山野环境变幻莫测,登山时,可能天气会突然转坏,或者路况突然变得比预期困难很多,可能难度在你自己或同行者的能力范围之外……种种原因,都会加重你现场的客观危机。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些危机又没法避免,那你可能就要跟同行者商量,应该继续行程还是沿路回头。
4. 同行者的意愿
可能因为这个是主观因素,所以很多登山者都会忽略掉,但笔者个人认为其实是颇重要的。有时候,一条你自己明明觉得很易行的路,你同行者中都会有人无缘无故跟你说他不行了、不想走了。他不想走的原因,可能是他身体上真的到了某个临界点,再走下去会垮掉;也有可能纯粹是他“平时挨唔惯”,只是觉得有点辛苦,就说不想走了。
不管原因是什么,如果遇上这个情况,希望你可以考虑两个问题。问题一,谁最清楚那位同行者的身体状况?答案就是那同行者本人。只有他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累、有多辛苦;如果他跟你说他已经辛苦到一个不能再上攀的程度,你应否相信他?
问题二:你这次攀登这条路线的原意是什么?如果是希望同行所有人都能在山上,享受登山的乐趣,那同行者已经明确跟你表示,最少他本人并不享受这趟旅程了。不论你们最终的决定是什么,考虑的过程中,回头应是其中一个选项。
那么在一次登山活动中,谁有资格提出“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头”这个问题?
1. 领队。行程中,如果你的身份是带领别人登山,那他们的安全就是你的责任。这也表示参加者对你有一定程度的信赖。既然别人是依靠你在山野中,为他们作出明智的抉择,那你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作出是否需要回头的考虑。不是说你一定需要回头,也不是说你一定会遇上需要作这个考虑的情景;但最少,“回头”应该长存在你脑袋的decision matrix(决策矩阵)之中。
2. 参加者。生命是自己的,经历是自己的。即使你只是一个在行山队中跟人行山的参加者,在山上,你也有权为自己争取。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正如前面提到,你自己才是最清楚自己状况的人,如果你感到不适,领队未必可以即时察觉,大胆向领队提出你的难处,对于你自己、你的领队、和你的队友都有好处——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默不作声,到真的筋疲力尽时倒下,为了拯救你,会花上多少人力物力?
原因二,所有人都有盲点,即使最顶尖的领队,都会有看漏了眼的时候。如果你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话,应该跟你的领队提出你的疑虑,一方面你的发问可能提醒了领队一些他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你释除疑虑很多时也是一个领队的责任。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蚺蛇尖的故事。如果你是那位主角,你会怎么做?
由于那故事是真人真事,我可以在这里告诉大家,主角当日实际怎么做。他受了山友的怂恿,最终决定完成挑战,成功登上蚺蛇尖山顶,结果呢?也安全下山回家了,并没有发生什么九死一生的事情。
你要明白选择回头和不回头所代表的风险。
所以你会发现,不回头是不是一定会出意外呢?不是的,但你要明白回头和不回头所代表的风险。
那么回头是否就代表风险一定较细?也不是。在某些情况,攻顶会比回头更安全。这些决定,是必须考虑现场所有因素,全盘考量后才能作出的。一个人在山上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这个决定最终都是要自己做的。
可以说的是,在山上,一个决定做得好还是不好,很主观,标准人人不同;但一个决定是有根据(informed)的还是无知(naive)的,则是客观、有高低之分的。
行山途中唔识路,要揾路时靠什么?
返转头就代表失败?
到这里,让我尝试处理最后一个关于回头的问题:在登山的过程中,如果选择了回头,没有成功登顶,是否代表你失败了?
只有你自己才有资格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你为谁登这座山了。如果你是为了得到某些舆论上的认同去登山(例如得到资助,代表某公司或者某国家去攀一座高峰),那是的,舆论很多时候对于成败有既定标准;根据那些标准,没有登顶很多时都会被定义为失败。
可是,如果你这次只是为了自己去攀这座山,那就只有你自己才有资格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Steve House怪自己回头太迟
最后,让我们回到Steve House的故事。他在回到基地营后,感到十分的气馁,觉得自己失败了。他说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登上K7的峰顶,而是因为他在这次攀登中让自己承受了过大的风险,最终在入黑前还是到不了基地营,黑暗之中,在地形复杂的崖壁遇上很多困难。他觉得,自己应该再早一点回头。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Steve House回到基地营后休息了一星期,再次整装出发。因为有了之前6次攀登经验,他终于在2004年7月25日安全地登上了K7峰顶,之后还有足够时间安全攀回基地营。
因为这次攀登,Steve House获得有“攀山界奥斯卡”之称的2004年金斧头(Piolet d'Or)People's Choice Award奖项。
好书推介:《Beyond the Mountain》 Steve House (2009)
本文作者攀山者联盟是一间本地攀山向导组织,成员包括中国香港攀山及攀登总会的山艺教练,以及加拿大攀山向导协会的顶绳攀岩教练。
哪款最高能量?哪款最多蛋白质?一齐睇睇12款运动能量棒(按图放大):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礼仪:
教你用“GPS远足留踪”服务:
建议放入背囊的行山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