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足球史学会】从旧报整理数据历史 重构本地波盛世

撰文: 苏子旸
出版:更新:

是有种人,纯粹热爱耕耘。
看足球,刺激紧张,但如能说出背后故事,便能得到不同的官感享受,有伤感、喜悦、骄傲及无法取代的归属感。对本地足球亦是。
有一班香港人,在各大图书馆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搜罗旧报纸,由战前香港联赛首仗开始每一场人数、入球及上阵纪录等数据纪录在案,由整理本地足球数据做起,重新修葺本地体育最辉煌一面。
没有任何回报,只是因为兴趣,和延续那段让人深刻难忘的故事。
摄影:李泽彤

这是不计代价,只为兴趣的故事。左起为Antony、Albert、Matthew及KK。
90年代起本地波愈来愈少篇幅,有时可能只得一张相位外加数十字说明,令人心酸。
KK

从图书馆旧报纸 逐一记录所有赛事

15名会员,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律师、医生及传媒工作者等,其中约三分之一人居于海外。这15名足球发烧友,现在主要在Facebook上发文,亦有以个人名义出版香港足球史书籍,不惜工本,全因网上关于本地足球的资料太少。“以前想找昔日香港经典战,来来去去可能只得‘五一九’、‘南巴大战’,但当我在网上看‘南巴大战’,发觉内容只得很少,便决定到中央图书馆重新搜集整理。”会长Albert说。

要写下历史一页,最直接方法便是先纪录赛果、入球者等数据,会员KK便在2006年开始到图书馆找旧报纸的足球版,搜集本地足球的数据,由首届香港联赛开始到现在。“其实只要有心机便会找得到,所有资料都是放在图书馆,只待有心人去做整理。”但这么多年的报道,恐怕统计已花很多时间吧?“其实愈早年报章关于本地足球的报道愈详细,所有数据都有作整理;反而90年代起本地波愈来愈少篇幅,有时可能只得一张相位外加数十字说明,令人心酸。”

会员“伟少”所珍藏的《香港足球》杂志首五期。

除了数据,自然少不了球员专访,秘书Matthew指自己小时已被父亲手抱入场支持本地足球,在2013年亦出版《香港十大名将》,寻找了多位足球员口述珍贵的历史纪录,包括张子岱、黄文伟、胡国雄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曾任职体育记者的Matthew指,有鉴于香港昔日曾有亚洲足球王国美誉,自觉“现在不做,当球员离世后很多有趣轶闻便无从追寻”,因此便联络球员及找各大球会协助,相约名宿畅谈往事,补完足球发展史。

我们相信喜欢一个人,当你愈清楚一个人的过去,你便会更有兴趣了解现在的事。
会长Albert
此为东方球会刊物《东方之声》。

但现实却是,如今球坛联赛的平均入场人数只得千多人,要达到全场爆满的盛世,恐怕很难再现。但KK却没有气馁:“以前亦只得传统劲旅对赛,才会有爆场的现象。我翻查过去报章,很多比赛都只得200、300人,记得79年一场联赛更只得8人入场,比早年港甲冰河时期更少观众。”

数据电脑化 再创港足话题

有些事情本来很遥远,你争取,它就会离你愈来愈近。“如果我们可以告诉到球迷香港球员历来上阵数据,像英超官网般供球迷查看,又会否带来更大话题?”Albert说。不只归属感,更要在香港制造出一个潮流,本地波就是有话题。90后的Antony专门为“香港足球史学会”管理Facebook,亦正在建立网站,将KK所搜集的数据电脑化:“外国网站做得充足全面,为何我们办不得?有了这些资料库,或许可以为本地足球带来话题。”或许这正是为港超寻找焦点的方法之一。

左为90年代初的愉园波衫、右上则为1994年南华波衫,右下是70年代、张子岱年代愉园的落场版球衣亦是伟少与球员混熟后所得。

不过,Albert承认单靠历史亦不能找回球迷:“都要政策配合的。”现在足总和球会在包装及推广上做得好,好像元朗这支区队比赛,往往都有不少一家大细入场支持。但要令香港足运行前一步,只回望过去,又如何突破?

以往本地波的报道非常详尽一场赛事可能会有双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