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珊奥运风帆夺首金20周年 “风之后”精神救港
编按:1996年7月29日,李丽珊在阿特兰大奥运会的滑浪风帆项目为香港赢得首面、也是历来唯一的奥运金牌。20年匆匆过去,但“珊珊”坚毅不屈的精神,及其“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的金句,香港人从没忘记。趁着今天是“风之后”夺金的20周年,我们找来当年曾亲身采访她创造传奇一刻的记者,书写香港在奥运曾经的辉煌。
撰文:毛雨晴作者为资深传媒人,曾采访1996年奥运,直击李丽珊夺金过程
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
1996年是香港最坏的年代,八仙岭与嘉利大厦两场大火夺走半百条人命;内地旗兵横行金舖,持AK47与警员驳火的场面屡屡成为头条新闻;回归在即,人心出现前所未有的散涣,外国护照及居英权成为大部分港人极力追求的“护身符”⋯⋯偏偏在这一年,滑浪风帆运动员李丽珊作出“零的突破”,为香港摘下百年奥运史上首面金牌,叫惶恐迷惘中的香港人,寻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李丽珊整个奥运摘金过程中,有两幕最能触动港人心灵,第一幕是她完成第8场比赛笃定封后,冲线一刻忘形连环振臂高呼,登岸后激动地与教练艾培理和队友黄德森(后来的丈夫)拥抱,继而疾呼:“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叫这个小岛的市民惊觉,原来香港有能力出产奥运金牌选手。7月29日这一天,港人与李丽珊虽然天各一方(珊珊身处美国萨凡纳,地球仪上差不多与香港呈正对角),但彼此仿佛已连成一线,同喜同乐同洒泪。
“若从头选择,不会再做运动员,太辛苦了!”
二幕是颁奖当晚,珊珊站上冠军颁奖台,看着最后一次在奥运服役的香港米字旗徐徐上升,伴随雄壮中带点悲凉的天佑吾王乐曲,她与现场采访的香港体育记者不禁热泪满眶。对珊珊而言,情景勾起了多年来训练时承受过的无数苦楚;她事后感触说,若能从头选择,一定不会当运动员,因为实在太苦了!
对香港体育记者而言,这一幕让我们感觉高攀不来。在此之前,香港健儿参加奥运只有陪跑份儿,能打破几个香港纪录已算扬威异邦,出外采访大赛被人ignore惯了,怎料到忽然成为国际焦点?当时有位美国男士向我说:“想不到你们(香港)也有这种运动员,你看,我很高兴拿到她(李丽珊)的签名!”珊珊不单令香港人擡起头,也叫香港体记地位三级跳。
李丽珊创造历史,被封为“香港精神”典范,然而香港精神又是什么?勤奋、拚搏、迎难而上?笔者当年现场体会到的“李丽珊式香港精神”,有以下5个更深层次的意义:
谦虚务实:李丽珊赛前已登上世界滑浪风帆冠军宝座,早被视为奥运金牌热门之一,但她每次受访时总是语带谦逊,只说会把过去学到的在比赛中运用出来,希望为香港拿到一面奖牌;然而到真正比赛时,却又“火烛车”上身,面对纽西兰的芭芭拉简度和中国的李科等劲敌,由始至终寸土必争,每当看见她咬紧牙根腰马合一运劲扬帆猛进,你会明白金牌才是她那杯茶,只是一直藏于心底。
坚守原则:为了专心一致应战,李丽珊赛前和比赛期间决心“闭关”,谢绝一切传媒采访,第一大台、第一大报也无面畀;位于赛场内的香港风帆队大本营更被列为传媒禁地,话说萨凡纳天气不稳,从风云色变到暴风雨来袭只有短短5分钟,有一次记者见大风雨将至,欲借香港风帆队营地一避,结果被善意劝离。后来珊珊载誉归来,不少商户趁机叨光,向她赠送大量赞助与礼品,惟大部分都被她拒诸门外。李丽珊从不卖谁的账,也不滥赚广告费,虽然没有像刘翔、姚明般变身广告天王赚过盘满钵满,但这种鲜明性格,却令她的健康形象历久不衰。
顶硬上:大概是生于香港南面的长洲关系,李丽珊体内流着南蛮子“顶硬上”的不屈血液,就算开赛不久被水母炸伤,亦能忍痛过关斩将。每场比赛过后接受物理治疗师纾缓绷紧肌肉时,按到痛处偶尔会忍不住闷哼一声,却又很快把痛楚吞回肚里。在少女追求美白的年代,珊珊的皮肤长年被太阳煎黑,惊人的刻苦意志,是珊珊赖以成功的基石。
食脑:李丽珊当年另一个致胜的武器是率先采用天文台预测风向的技术,大胆走对手不敢航行的路线,最终出奇制胜,从第一二场比开始已节节领先。后来笔者得悉这武器在外国也不算秘密,只是够胆将之应用到大赛上的选手不多,珊珊敢于大胆尝试,不得不佩服她的胆识与见识。
不忘本:李丽珊夺金后第一时间致电回港的对象,是长年分隔的母亲,她哽咽说:“多年来没时间照顾你,希望用这块奖牌报答你”。之后回港祝捷,其中主要一站正是家乡长洲。英语流利、拥有澳大利亚坎培拉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她,退役后没有离乡别井掘金,而是选择植根香港,当全职家庭主妇相夫教女。每逢大赛则充当精神领袖,站出来为香港运动员打气加油。
梦想之火如何重燃?
20年晃眼过去,香港仿佛又回到最坏的年代,政治争拗不断、新一代慨叹上流艰难⋯⋯港人无助无望、迷失自我之际,可曾记得李丽珊凭什么创造传奇?文化中心万人簇拥英雌回归时,港人又是如何团结一致?是形势每况愈下磨灭了香港精神?还是我们忘了香港精神而令形势变得恶劣?
1996年奥运开幕歌曲Power of the Dream内有一段歌词这样说:“……Feel the flame forever burn. Teaching lessons we must learn. To bring us closer to the power of the dream……”期望香港人心内那团梦想之火重燃,李丽珊精神再次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