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行山路线】新娘潭出发探东北群村 经荔枝窝、锁罗盆出鹿颈
新界东北幅员甚广,除备受争议的东北发展计划涉及范围外,亦有座落沙头角海岸边陲的多条村落,坠入保育与发展的斗争,多条废村面临或已经将郊野公园所包围的不包括土地上之林木及古建筑铲除,图借发展压力换来利益。
自首次行走此线后九年,再度踏足,地名依旧而与记忆相去甚远,香港保育战线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风,神圣不可侵犯之郊野亦告失守,此行将九年前的记忆翻新,除了懊恼后悔当年拍摄照片不足外,只有无限唏嘘,用相机尽量记下犹存的一景一物。
路线︰新娘潭→乌蛟腾→犁头石→吊灯笼→蛤塘→荔枝窝→锁罗盆→尖光峒坳→谷埔→凤坑→鸡谷树下→鹿颈
自乌蛟腾起,连接上下苗田至三桠涌之苗三古道,其北有一条平行走线,连接犁头石与三桠涌之犁三古道,位处吊灯笼(大青山)南腰,山脉西尽急泻,落入三桠涌,以东有迷桠走廊,前往更偏远之村落(可参阅《红石门‧2016》一文)。位处三桠涌之三桠村,位于乌蛟腾至荔枝窝这条怡人易走的古道中端,故有餐厅数家,游人多作歇息。
至荔枝窝,乃香港现存最大客家村落,今乘地质公园之利,推广客家文化,广场前买卖客家食品及盘茶,村内亦展示昔日客家人生活的痕迹,还有地质公园的教育中心,集保育与商业于一身,可谓有声有色,假日游人如鲫;村口码头更有新增航线,于假日往来马料水(大学火车站旁),使得前来之游人,步程减半,甚至不用步行;可惜亦造成发展压力,昔日如入虚幻之境的白花鱼藤林,屡遭破坏后,今日只见用绿色胶板的围墙,只剩下垃圾房前的白花鱼藤可供欣赏,同时亦见有大量石屎钢筋模组,排着书有“改善沙头角之行山径及增建附属设施”,令人担忧环境更趋人工化。
吊灯笼北麓之蛤塘,今只斩剩老榕树,却不见翻新农田,仍见颓垣处处,仅有数屋翻新;此村曾申请自来水,惟工程费用浩大,不符成本效益,加上村内并无恒常人口而遭政府拒绝。位于峡长山谷内的锁罗盆,今已失去昔日阴森景象,早年封村一事记忆犹新,推倒学校及部份颓垣、翻起湿地,若无似有的变成农田;村中多间已倒塌的房屋,贴满鲜红挥春,仿昔日繁华热闹之景象,亦算另类阴森。谷埔之启才学校松上油漆,于村内别树一格。
由于乌蛟腾对外交通疏落,小巴班次与行山出发之时间有意无意似的错落,近年已改由新娘潭出发,步程不过十五分钟左右。涧边有父母携同小孩,跨石摸水,相信接触大自然是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有民安队在前,抵达乌蛟腾时,我们超越了他们。多队大队同时抵埗,只好等待他们进入苗三古道,方随后出发,好享受宁静。九担租多年前亦由废村重新开辟为有人打理之小村落,路边亦遗下大型家庭电器,成为山间垃圾。
分岔路起,一如所料,前往犁三古道者甚少,轻快地来到吊灯笼南脊之登山口。登吊灯笼有四路,东南西北脊,东脊接三桠涌,南脊接犁头石,为四线中最陡最多碎石,西脊即其棱线,可于芬萁托下走乌蛟腾,或其延脉金龙脊(堪舆学家称为减龙脊)抵鹿颈,北脊则急降蛤塘,曾是路径不明之路,今已见清晰。
沿南脊登山,初段陡而不难,惟中段山坡突起处,碎石甚多,须小心落石,所山顶处有风水穴,坡度渐缓,不久已是山顶处,测量墩已有先抵达之行山人士休息。是日雾气极重,印洲塘灰白一片,叫人失望。
小休之时,听旁边一中年与其队友大声谈论周遭地名,不禁让人发笑︰“呢个唔系万宜水库,叫荃湾淡水湖!𠮶个叫印塘海峡,印住个塘!”说罢落山,山顶回复平静。
按图看清路线、沿途风景、设施▼
急降北脊,路已不如往日难走,徐徐没入林中,山径偶有藤蔓阻路,途中可见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葡萄科),扁薄如带,甚为有趣。山径渐近涧边,或相交缠,雨季到访,更见烂泥。抵蛤塘,有野狗数只,未有拦路。
村内除了翻新痕迹外,尽见斩去之树头,周遭仍是颓垣败瓦。屋前挂有横额两幅,“偏远乡村要出路!”及“规划保育,等同充公!胡乱规划,赶尽村民!”;前者不明所以,村路早已建成,唯一可解是指修建马路;后者恐怕只有兴趣高楼大厦方为规划,此格式尽见于多条村落。
村口之老榕树,默默看见蛤塘之变化;昔日其开村先祖因各种原因选择于此落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时移世易,渐遭遗弃,今后人忽然回归,并抗议其位置偏僻,其对象是其先祖吗?这株老榕树,未知将来命运,也许某日一瞬间倒下,从此消失于世上。
按图看清路线、沿途风景、设施▼
别过蛤塘,西走可经梅子林及分水凹抵谷埔,或北行接荔枝窝。我们走后者。海边的村路,人来人往,与宁静无人的蛤塘彷如两个世界。让人惊叹且境内绝无仅有的白花鱼藤林(Derris alborubra,蝶形花科),今日竟见绿色胶板围封;闻地质公园成立后,未见其利先见其害,藤林被游人摧残,大自然的回复速度远逊破坏程度,最后人为干涉其中,便是将之与人隔绝。
现存路边仍可观赏鱼藤之位置,就在前方垃圾站,虽背景略为奇怪,但未尝不可观之。荔枝窝今日已是旅游之地,村前广场人头涌涌,更见欧美游客享用盆菜。小瀛学校成为小卖部售卖客家食品,不失为闲游补给的好地方。
鹤山寺开放参观,村内亦有不少值得驻足欣赏之地。离开荔枝窝,继续沿海边村路前行。走过垃圾站,见有石屎钢筋模组遍地,通告表示作改善山径之用,叫人心惊,生怕自然环境一再倒退为人工作物。穿过临海牌坊,步过码头,游人消失不见,回复当年之平静。
按图看清路线、沿途风景、设施▼
山径不再是石屎,重回昔日古道之石砌阶级,进入东北六嘴地带。经过山坞,横切山嘴后,便看见深长幽谷锁罗盆。记得当年从山上望的锁罗盆,不似村落,尽是茂林,如今草地处处,深绿换成浅绿。海滨水堤已重新修缮,当年在这里遇上唯一一次遭牛冲撞之奇事,至今仍印象深刻。
村前曾有一间小学,当年有传即将发展锁罗盆时,有村民于小学颓垣前张贴其历史其相片,可惜该小学最后仍毁在推土机之下,今日几乎不见痕迹。路边的磨盘仍在,多间大宅仍是破烂,惟门前都贴有挥春,营造繁华气氛,有种异样的恐怖感。
与蛤塘黑底白字的横额同款,这里可见“规划保育,等同充公!政治智慧白痴,规划IQ零蛋!”之字句。也许很多人错过这里的游乐场,攀爬铁架没入林中,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沿村边路走,有指示牌指引游人右转登山往榕树凹,而继续深入锁罗盆幽谷的路却没有指示。
此路会经过果园,抵昔日废田,接上半毁古道,于林中缓缓上升,最后抵尖光峒坳。此地为十字路口,东路往锁罗盆,南登尖光峒,西降谷埔,北登石芽头。此坳有一块旧渔护署指示牌,指示游人西走前往谷埔,其设计风格,暂只见于此,亦表示此路一度热闹,如今却遭放弃。
按图看清路线、沿途风景、设施▼
西降之路仍属古道一部份,惟部份路有藤蔓压顶,需弯腰而过。由锁罗盆经尖光峒坳至谷埔一段相当原始,不适合经验初浅人士,亦尽量避免于昏暗时刻前往,光线不足或令前路难辨。古道最后止于“此路不通”牌,接着走过几层废田,最后抵达谷埔“海谷山房”附近。沿海堤漫步,一如蛤塘出荔枝窝一样,又是人来人往之地。
启才学校旁有小食店,其山水豆腐花幼滑,地道菓苎叶粄亦见特色。重新上油的启才学校,令人眼前一亮,其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驻足。村口村径有问路石,上书“坐地土名谷埔 由此径往风坑南涌”,立碑者为宋冠孺及曹氏。从其碑文,可知凤坑应从风坑雅化,而鹿颈在当时应附属南涌。
续沿海岸走,沙头角海对面可见中国深圳。而沙头角海英文名叫作 Starling Inlet,是因为该地有大量椋鸟而名。来到下降鸡谷树下的山径,虽已建有石屎梯级及单边栏杆,却仍在安装只边栏杆。享受自然却困在石屎与栏杆之中,与后楼梯有何分别?
抵鸡谷树下,路边有禁区警告牌,接新娘潭路,与民安队再次相遇,往鹿颈路方向,便是鹿颈小巴站所在地。欲离开之游人甚多,足足等了近十班小巴方能上车。晚饭假联和墟,饭后步往往粉岭火车站时遇上大雨,气温骤降。
按图看清路线、沿途风景、设施▼
【本文获“刹那”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