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国杯.球评】法国问题未解决──皮耶与普巴如何共存?
来到分组赛最后一仗面对瑞士,早已出线的法国果然收起了皮耶,进攻核心放在保罗普巴身上,主帅迪甘斯试阵与催谷其状态的意图明显。那么,成效又如何?
首场对罗马尼亚时法国中场线分工不清,普巴踢来患得患失。次仗对阿尔巴尼亚,普巴更被贬后备,状态火热的皮耶成为理所当然的核心,普巴虽然半场入替,但未有留下深印象的演出。直至来到最后一仗对瑞士,迪甘斯收起了皮耶,普巴顺理成章地成为进攻核心,上半场的表现比之前确有大幅进步,无论长短传,或中距离射门均显得信心十足,要不是一记左脚重炮射门中楣,早已为法国打开纪录。
延伸阅读:【欧国杯.A组】法国闷和瑞士携手出线 阿尔巴尼亚队史首胜
然而,普巴在下半场的表现却跌了watt,尤其皮耶于63分钟入替后,更变回前两场那个进退失据的他,与队友的配合不足,于是法国又要靠个人能力进攻,例如穆沙施素高便两度高速盘球推过半场,再于右路传中,其中一次更几乎造就皮耶连续3场建功,可是后者的撞射中楣底弹出,卒令法国只能闷和瑞士。
普巴传球质量非顶级
看看数据,引证了普巴在中场的控制力不足。虽然他造出全队最多的46次传球,其中3次更属关键传送,可是传球到位比率只得78.3%,传球的质与量都非顶级。再看看瑞士两名防中的传球数据:格列沙加传球94次、到位率89.4%;比哈美传球56次、到位率92.9%;虽说两人多做驳脚,传送也是较保险的横传与后传,但始终质与量都比普巴高太多,难怪瑞士在控球率上有59:41的优势。
这次试阵,对普巴的状态有一定提升的作用,但他如何与皮耶共存,还将令迪甘斯费煞思量。理论上,普巴与皮耶的踢法不太相同,前者较直接,冲击力强;后者技术较细腻,传球准绳,偏偏两人却擦不出火花,情况有点像之前“英格兰双特”(林柏特与谢拉特)1+1<2的问题,只是程度上不致于那样严重。
效法1984钻石中场阵式
如何解决普皮分工的问题?笔者忽发奇想,迪甘斯倒不如效法1984年欧国杯法国的4-4-2阵式:前线以两名翼锋窜扰,钻石型中场线柏天尼任攻击中场争取入球,居里斯与费南迪斯在左右路组织攻势,防中泰简拿则负责扫荡。这战阵造就柏天尼豪取至今未有人打破纪录的9球进帐,当年亦是东道主的法国也首次捧起国际大赛锦标。既然皮耶如今状态火热,而中锋位的基奥特与基格纳都非一级射手,倒不如将皮耶改造为柏天尼式的“9号半”,前线配以可锋可翼的基沙文与马迪尔拉开更多空位让中场入楔;普巴与马度迪则分居左右中场策应,拥有跑不完气力的简迪,顺理成章扮演现代版泰简拿,这样重新分工,或可令球队的攻势更见流畅,而最终目标,当然是要复制32年前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