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徐宏杰.后记】跟着港足走访梅州 小城市大启发
五华这个地方,甚少香港人会特意前往,然而这里却仿佛跟香港足球有某种剪不断的联系;
上世纪初,先有出生于铜锣湾、成长五华的一代球王李惠堂;本世纪再有五华出生的香港队队长李海强;
及至五华的球会梅州客家,先后亦有李志豪和徐宏杰投效;
一个很多人也许一世都不会踏足的粤北小城市,百年来却不断暗中出现在香港足球的历史轨迹;
虽然路途遥远,但每一次出走,其实都会有所得着。趁今个中甲球季多了一个探杰仔、看比赛的原因,确实是个立即起程的理由。
撰文:拜仁
三访梅州 皆因港足
话说5年前左右,其实我已经到访过梅州,但当时去的是梅县而非五华;我以球迷身份到当地观看有南华有份参与的梅州贺岁杯,顺道旅游;对于这个地方,我的认知中只有“好偏远”、“好偏远”、“好偏远”……虽然是中国广东省的城市,从地图理解好像跟香港相邻,事实上,只要经历过6小时(未计回程)左右舟车劳顿,很容易就会惊觉,或许坐飞机在空中放空两小时到贵阳看法图斯比赛,应该远比拜访梅州看徐宏杰来得轻松。
然后又过了3年,李志豪加盟梅州客家,今次我则因为工作再一次“远征”,对于五华的想像,初时以为大约跟梅县差不远吧,纵使市况大约跟90年代初到中国旅行时的景象类似,但正常食、住、行都应该问题不大吧﹖我错了,对于习惯大城市生活的香港人来说,“虎哥时代”的五华绝对是另一个“谜样之新世界”,连想约个悠闲的地方舒舒服服地聊一聊、吃个饭都没有。由酒店至训练基地的大街上多数是维修汽车、装修工程等的店舖。从前我一直以为有“口腔至上”的中国人地方,找家餐厅都不会困难吧,五华完成扭转了我的认知。亦在这次之后,我以为我这生都应该再无到访此地的机会与诱因吧。
寻找徐宏杰之路 ep2 宿舍篇
“哈哈,我又来了。”
无可否认,上月再访五华,看到徐宏杰(杰仔)在适应生活方面的确比虎哥时轻松得多了,最起码当地修筑了全新的大型商场和商业街,距离球会训练基地只有5分钟车程左右,便可以到外面伸展一下,吃到杰仔最喜欢的意大利餐(虽然是豉油炒意粉的“fusion菜”,sosad),也可以找家café小休,不用24小时困在基地内。
但五华有些情况依然不变,交通不便是其一。香港不是没有直通巴士到五华,只是班次非常少而且时间比较不便,杰仔说过平日回港放假后归队,要不把握早上直达五华的班车;要不便晚上才坐巴士到附近的兴宁,再战战兢兢地坐将一小时“白牌车”回五华。球迷或许会问,怎么还要冒险帮衬非法的“白牌车”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五华连的士都无呀!”
另一个五华市内的特色,只要稍加留意,都不难发现当地的壮年人很少,要么是学生儿童、要么就是老人家;街道上的组合,大多是一至两个老人或妇女,拉着一大群喝也喝不住的孩子,在商场和空地上东奔西跑。全因壮年人大多到大城市打工去,剩下的大多数只有人称的“留守儿童”,以及退休老人;2016年来五华时,梅州客家建队不久,当时的比赛没有太多主场气氛可言,正当我以为壮年人不足的五华在短短两年都应该较难发展出什么模样时。“少年,你太年轻了。”
原来年轻,反而成就了五华主场的独特风景。
寻找徐宏杰之路 ep3 操练篇
年轻、好客、自豪 这就是五华足球的态度
比赛日,发生了几件事令我引像深刻;由于水土不服,早上当我看见酒店附近的商品陆续开门,便立即冲到街上,向“看起比较热闹”的方向走,希望找家药房买药。走到一个途人比较多的街口时,突破听到一点“澎湃的音乐声”,伴随着一句不断重复的说话,内容大约是:“中甲联赛开始了,梅州客家将于今晚主场迎战廷边富德,记得来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吧。”;走近一点,发现声音源自一个马路边一个及腰的巨型喇叭,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在大埔,肯定会被类似“李小姐”的居民在FB社区群组投诉比赛“嘈到拆天”,那会理会家乡球会什么的。
噪音吗?或许吧,但想深一层,这种“Old School”的做法确实有其存在意义,还记得五华街上都很多老人吗?年轻人都懂得透过网络接收资讯,剩下年老的一代,他们则用较旧式的方法,尽量将比赛的讯息触及最多市民。当然,如果这是球会宣传的话,工作负责没有什么值得纪录吧。一直到比赛完结之后,当我留意到几位在看台上一起看比赛的球迷,开着几部电单车出入各街角,回收各个大喇叭,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球迷层面的自发行动,目的就是要将主场出战的“佳音”传遍城市。
根据球迷会介绍,今个球季已入会的成员约8000人,每场比赛约有二至三千球迷入场,进入球迷区参与打气的亦有数百至一千左右,目测中、小学生在当中占数不少,令整个打气团队纵使气势远不及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却充满活力;比赛期间,90分钟由不停又跳又唱,真正一心一意为球队打气。
寻找徐宏杰之路 ep4 比赛篇
五华的人口结构直接诱发出其足球文化,球迷基础偏向年轻,“肯玩”已经是维持打气区炽热气氛的一大原因,最起码入得球迷区的人都一定自律,穿起红衣跟随指挥打气,不会像大球场般,打气区背后总是不时传来埋怨与咒骂声,呼喝打气的人坐底。
玩的时候不知疲累,但经过45分钟在球迷区不断又唱又跳,中场稍稍静下,真的有点“虚脱感”。这时候,在我身旁的中学生阿龙突然向我递来一杯水,原来当地球迷组织都会在中场小休时向各位战友派水,阿龙见我外地人肯定“不懂规举”,于是帮我拿了杯水来,开始跟我“倾波经”,由李惠堂开始说起,一直介绍到现在五华足球的近况,例如说当地很多“留守儿童”吗?随着近年职业球会的建立,正好让愈来愈多小朋友参加足球青训,培养球技与纪律,一字一句,都可看到足球是他为家乡感到自豪的一大原因。但我所以对阿龙印象特别深,其实是因为一句说话。原来他本身不是足球迷,在学校也是打篮球的。我问他怎么会走到足球场来?他说:
“我们的家乡跟足球很有渊源,但过去都没有一支职业球队,现在难得有了,一定要入场支持。”
香港拥有悠久的职业足球,但真正重视过、欣赏过、自豪过的人,又有多少?
寻找徐宏杰之路 ep5 生活篇
珍惜这次修练机会 加油呀杰仔!
有球会自称“不需要”球迷,有球队却积极令自己连结起所代表的社群;来到五华,虽然球队绝不至于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却明显可见当地对发展足球的重视程度。今次再访梅州客家的训练基地,依然是那个像农民工宿舍的模样,但随着今年年底位于横陂的“足球小镇”建成,梅州客家将会拥有一个容纳2万7千人的现代化新主场,以及附有15个块草地、五人球场、室内运动场、泳池、酒店宿舍等等的训练基地,更重要,是当地还会建立一所足球学校,提供文法教学与足球训练,让小球员能够同时兼顾足球与学业,为当地培训出新一代足球员。成效如何还看很多因素,却可见到当地对推动足球运动的诚意。五华很多东西都很贫乏,现实中亦不可能将所有城市都按一线城市的方向经营,但他们找到自己的特色,对于足球的热情投入,澎湃充沛。
15个草地足球场?对香港球会来说是何等奢侈的幻想,对于跟绝多数香港球员一样面对过“土地问题”和“康民署阿姐逆袭”的杰仔来说,别说是将来的新训练基地,即使要他每天留在现今的“残破基地”练波,其实都已经有够满足。始终对香港球员来说,训练场从来都不是“华丽”与“残破”的问题,而是更严峻的“有、无”问题。即使今年足总会的训练中心同样开幕,但如果始终解决不了职业足球与草根足球分配使用的问题,对港足的改变依然有限。能够一心一意地练波,日常训练完全不用顾虑“场外因素”的香港球员实在小之又小。
有时候,作为一个足球员要全心投入这个身份,并不能单靠个人的意识,配套设置与周遭的氛围亦很重要,记得那场比赛之后,杰仔跟我分享了一点感受﹕“很开心,从未试过踢球会比赛时有这么多人支持自己,只要想到在主场可尽力表现给支持者看,每天的训练都可更专注和有动力。”
硬件配套在香港是一个死局,但氛围这回事却是大家可一起营造;喜爱香港足球的各位,不如由今日起,从日常中给予杰仔等一众香港球员更充足的支持和尊重,投入每一场比赛,改变,就由自己的一小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