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Facebook洗版 只因香港运动员的勇气和单纯

撰文: 李思咏
出版:更新:

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体操馆,近百选手磨刀霍霍,力争奥运入场券。
石伟雄,来自香港的25岁“跳马王子”,起跑、踏板、飞跃、翻腾、着地,在男子全能中完成一套又一套动作。最终他位列55,未夺奥运资格。
他的右肩筋腱,去年开始撕裂;几个月前,断了。为了奥运,他打了几个月止痛针;比赛末段,肩膀疼痛酸软得难以发力。
当杜凯琹战胜“一姐”刘诗雯、伍家朗淘汰“一哥”谌龙、“剑神”张家朗勇夺亚洲冠军,你可为“石仔”的故事按个like?我们在Facebook“洗版”,不止因为运动员赢了谁和谁,而是那份教我们久违的单纯和勇气。

香港足球队在世界杯外围赛掀起社会热潮,可惜未令港超受惠,本地联赛入座率依然未如理想。(陈焯辉摄)

“点解香港运动员突然咁劲?”

每逢香港运动员取得佳绩,总有人提出此问。

问题的前设是:香港运动员本身唔劲。这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像杜凯琹,她在里约奥运亚洲区外围赛女单16强击败刘诗雯前,已是2015年世界单项锦标赛混双季军(伙拍黄镇廷),世界排名一度高踞13;像伍家朗,早在2012年已跟拍档李晋熙摘下世界青少年锦标赛男双桂冠,或许你当时没关注,或是遗忘了。

其他港产世界赛和亚洲赛冠军,不计其数,新鲜出炉的自是18岁“剑神”张家朗,他连挫亚洲冠军韩俊(Heo Jun,音译)、世界冠军太田雄贵、奥运金牌雷声和世青冠军敷根崇裕,成为香港历来首个夺得男子花剑个人亚洲冠军的健儿。

乒乓球向是中国队天下,港产“小花”杜凯琹却在奥运外围赛主场击败世界“一姐”刘诗雯,激动人心。(江智骞摄)

精英资助促进全职训练

“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20载的光阴冲淡了李丽珊奥运金牌的光芒,“风之后”金句却长留港人心中。那时候,运动员支援不足,有的为了糊口,不得不全职上班、兼职训练。犹幸精英资助训练计划从1995年发展至今,尽管尚有不足,但来到今天,至少确保全职运动员生计,按成绩评定资助级别,由最基本的“成年队”的每月6180元,到“精英甲+”每月36400元不等。

所谓全职运动员,生活大都千篇一律:早上7时起床,8时半至9时练习,12时午膳,接着休息、物理治疗或做科研,下午再练一课,晚饭后要不开会研究比赛录像谈战术、要不休息。至于教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单车队,更骇人。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香港单车队长年驻扎于此,总教练沈金康说,“一年365天都有香港运动员在,包括农历新年”。香港体院对他们来说好比天堂,至少洗澡肯定有热水,上网不会“死link”;需知道,我们以为生活最基本的东西,在昆明都是奢侈品。

 

伍家朗继去年击败林丹后,再挫中国另一劲敌谌龙,复被网民于Facebook“洗版”。(陈焯辉摄)

“为喜欢的事努力,人生无憾”

我们要理解的,不是运动员过得比我们苦,而是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放诸于现实社会,最“不现实”。“一般人大都先计算结果,才肯付出,运动员却不然。现实社会讲‘钟意’,确是天真又奢侈;但,为梦想努力,好努力、好努力去做眼前的事情,就算最后什么都得不到,都无憾,因为我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张家朗的感言,大抵解释了石仔为何忍住筋腱断裂之苦,都要为奥运奋战。

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单纯,才是教我们“洗版”的价值。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