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马】马拉松带来的平等

撰文: 张碧尤
出版:更新:
跑友除了追求成绩,也视跑步为个人成长的过程。(Getty Images)

每天早上在办公室见到同事,你会说声“早安”;朋友为你庆祝生日,你会先许愿,再吹灭蛋糕上蜡烛的火焰;婚礼上新郎与新娘分别说出“我愿意”,再互相交换婚戒,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仪式”(ritual),即是在特定空间依照特定程序进行的社会行为。满月酒、婚礼、葬礼等象征人生过渡到另一阶段的仪式,名为“过渡仪式”(rite of passage),长跑比赛就是日常生活中另一种过渡仪式。

跑手准备长跑比赛,要经过“训练─比赛─再训练”的阶段,这可视为过渡仪式的3个阶段:前国限(preliminal)、国限(liminal)、后国限(postliminal)。人如果要进入国限阶段,必先要经过前国限的磨练。一般跑手并不能贸贸然、单凭一腔热诚参加长跑比赛。那是对体能要求很高的比赛,选手必须经过赛前的准备,包括长跑练习、每日定时作息,早睡早起、饮食均衡。这些事前准备对选手而言,不但单调乏味,还是对他们的体力、意志力严苛的考验。只有流过汗水、泪水,才可以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应付马拉松比赛里的漫漫长路。

不论贫富 只有“参赛者”身分

挨过赛前训练,跑手正式进入国限阶段,即是长跑比赛。仪式往往在特定的空间进行,在长跑比赛的例子中,比赛场地就是特定空间,参加比赛的选手,不论是国际大企业的CEO、普通体育教师、“师奶”,还是伤残人士,都只有一个身分:参赛者,各人的身分是平等的,日常的社会等级在比赛时都不存在,各人比赛的名次并不是由他们本来的身分、等级、性别决定,平日的练习、当日的心理质素、体力的控制、天气才是致胜关键。可见马拉松比赛为选手创造了自我实现、公平公正、甚至超越自我的机会。

完成比赛后,选手由国限阶段进入后国限阶段,社会地位、扮演的角色、社会期望都随之改变。参赛者完成比赛后,由平等的特定空间返回社会,马拉松比赛是选手荣誉得失的过程,成王败寇,胜利者得到的不单是奖金,更是荣誉和地位。而失败者亦可透过比赛,反思自己的跑姿、技巧、赛前准备、心理质素等关键不足的地方,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再接再厉,令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