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人志|40岁巴西柔术艺术家 动静间丰富生活 为儿子改写人生

撰文: 李思咏
出版:更新:

“晚上7点后,上环可说是武力最强的地方。”
下班时间的上环地铁站,长长的电梯依样左行右企,人们在地面与地底间来回穿梭,当中包括邱家健(Kinka),一名40岁的爸爸、室内设计师、雕塑艺术家——他还是一名巴西柔术爱好者。
上环是香港其中一个搏击运动场馆集中地。下班后的人,暂时忘掉工作的烦恼,全情投入搏击世界。“做完一组有冇得唞?”“冇,唔唞。”几组激烈的体能训练已教人喘不过气,接着还要跟教练和师兄弟练对打。
体育从来不只是竞技。Kinka以艺术体会慢活、从运动感受激昂,动静之间的共振,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短片拍摄及后制:陈智康

认识Kinka已是7年前的事,当时只知他从事设计工作,工余也会做雕塑创作。后来两人只剩虚拟的“连结”,偶尔在社交网站看到他上载跑步里数纪录,还以为他“玩玩吓”,直至两年前开看到他打巴西柔术比赛领奖的照片,才知他这么认真。

邱家健,40岁,从事设计工作,热爱艺术,也热爱巴西柔术。(陈智康摄)

Kinka之所以开始运动,不外乎一个字:肥。特别是儿子出生后,他自觉中年发福,那么跑步最好了,既能消脂,又不用迁就朋友时间,晚上待儿子睡觉后,穿对跑鞋,一个人怎样跑都好。

至于接触巴西柔术的契机,是他两年前准备参加第二次油泥塑像展览,却遇上创作瓶颈,他想到学习一门全新的运动刺激一下神经,从此投身巴西柔术(巴柔)的世界。

“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什么是死亡!”回想第一次跟师傅对打训练(Sparring),Kinka笑言感受到生命受威胁,原来这样一碰可能断手、那样一碰可能断脚。当然这只是Kinka一番幽默的戏言,但正正有感自己如此笨手笨脚,反而激发起对巴柔的兴趣,自此每星期最少三天沉迷于巴柔的埋身肉搏。

体能训练令Kinka气喘如牛。(陈智康摄)
体能训练令Kinka气喘如牛。(陈智康摄)

为了采访拍摄,某天晚上,我跟随Kinka于下班后到访拳馆。当晚他先练一节体能,接着是对打,一组接一组的体能训练教我汗颜,难以想像已经气喘如牛的他,如何挨过接下来的一小时对打训练,但Kinka还是坚持过来,难怪教练Thomas都赞他上手快,而且勤力听教,两年来参加大大小小比赛,屡次站上颁奖台,不无原因。

Kinka学习巴西柔术两年,参加大大小小赛事,屡次踏上颁奖台。(陈智康摄)

另一天采访是趁午饭时间走到Kinka位于尖沙咀的工作室。约200呎大小的斗室位于一家店舖后的仓库位置,没有窗,但洁净雅致。有的作品尚未完成,Kinka拿起雕刻刀精雕细琢,慢工细活,与搏击馆里的那个他,一体两面。

“我常常觉得,所有事情都由基本做起。跑步著重呼吸,巴西柔术讲求对打,对打时同样要留意呼吸,雕刻创作亦然,要视乎创作者的心跳和呼吸。而且,创作的过程漫长,跑步和其他运动也是。”

公余时间,Kinkag热爱雕塑创作。(陈智康摄)
雕塑艺术,慢工细活。(陈智康摄)
Kinka享受艺术带来的宁静。(陈智康摄)

对Kinka来说,柔术、跑步和艺术创作,一动一静,但动静之间的共振,丰富了他的灵魂。谁说体育只是单纯的竞技?Kinka的故事告诉我们,运动的历程未必高潮迭起,故事也不只在于精彩情节,因为体育从来不只是竞技,更是态度和生活。

周日晚上,Kinka待儿子睡觉后,便落街跑步。(陈智康摄)
沙田是Kinka最常跑步的地方。(陈智康摄)
家人支持成为Kinka运动的原动力。(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