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正.后奥运的我|纵不敌天意 学懂摆正心态 活在当下寻突破
香港滑浪风帆队女将马君正在李丽珊夺得1996阿特兰大奥运金牌之后一年才出生,但对于她,“风之后”从来不只是教科书里的香港历史。
某年,有个8岁人仔第一次到长洲比赛,对于长洲的地形、风向、水流一无所知,她决定“打电话问功课”——直接打电话给李丽珊问功课。
十多年后,两人再次隔空对话,“风之后”早已成为两女之母,马君正也不再是8岁小女孩,她是巴黎奥运滑浪风帆香港代表。
“她(李丽珊)教晓我什么是奥运,像她那样出色就有奥运金牌。”
奥运之旅早已完结,马君正收拾心情总结得失,没有金牌不代表她不优秀,这个暱称“大头妹”的香港运动员,与三甲的距离并不遥远。
摄影:杨宇翘
【编按】“后奥运的我”系列,逢周三推出。或许你已忘掉他和她的名字,他们在2024盛夏的经历,却已成为最美丽的香港历史。
香港的滑浪风帆热潮在1996年盛夏燃起,阿特兰大奥运女子滑浪风帆第8场,李丽珊首名冲线,提早锁定金牌,写下香港奥运第一金历史,滑浪风帆运动也在一夜间变得家传户晓,不少小孩子踏上帆板乘风破浪,马君正也是其中之一。
马君正在李丽珊夺金后一年出生,除了因为“珊珊效应”,她的父母也早在拍拖时期已一同练习风帆,大头妹扬帆大海算是顺理成章,她第一次在“风帆胜地”赤柱出海,是7岁。
她没想到,十多年后,自己成为香港历来第五个奥运女子滑浪风帆代表,与李丽珊的隔空对话竟然在直播镜头前再次出现,只是马君正已经不是8岁小女孩,两人谈的也不再是长洲的比赛。
离开巴黎约860公里﹑法国南部的马赛港,是今届奥运帆板的比赛场地。一众运动员每天望天打卦,视乎当日风势决定能否落水出战。根据马赛天气预测,比赛那个星期一直维持微风,原定首日赛事已因风力不足而押后。
7月29日,奥运女子风帆终能开赛,马君正取得一场第6及一场第5名,总成绩惊喜地跻身前列。原来两场之间还有另一场赛事,她当时留守第3位,只要赛事够7分钟,该场成绩即计算在内,可惜天意弄人,只差终点约10米,风速低于标准的8海浬,大会决定取消这场比赛。
直至第四日﹑即最后一日初赛,分数双倍的长途赛,马君正留在有利的第5位,若以此排名冲线,马君正甚有机会打入奖牌战。最后两圈时,当时的风速再次不达标,无风的情况下只好腰斩,马君正最终以总成绩第14完成,无缘奖牌赛。
“是不是我准备得不够好?”马君正暗忖。为了今次奥运,马君正早在奥运前近一个半月于马赛集训,两次在大好形势下无法转化为分数,“不论我与团队的士气低落,本身有机会取得更好成绩,偏偏就未能把握”。马君正自责,努力没有回报,很容易陷入自我质疑的恶性循环。
马君正近20年的风帆生涯,曾经想过放弃,她在2015年入读浸会大学,想过专心学业告别运动员生涯,在反复思量后,她决定大学二年级停学,继续追逐风帆梦。
同年9月,马君正差点命丧台湾澎湖,台风逼近下落水练习,强风吹断帆杆,帆布再击中她的面部,马君正凭意志游回岸边求救,终于只是留下17针的疤痕。马君正曾经对大海产生畏惧,多得师傅何德明与她一同克服创伤,返回大海,意外后更两夺亚运银牌﹑再成为奥运代表。
停学的8年间之经历,构建马君正铁一般的意志,乐天知命的她很快从在巴黎奥运的失利中站起来,“(长途赛)虽然腰斩,但我以往在长途赛发挥不太理想,今次在奥运能够留守前列,与前三名距离不远,能够在奥运赛场突破自己,对我已经是一种肯定。”
每次比赛都是继续成长的养份,如何处理心态是马君正在奥运后最大课题,“首日总成绩曾在前列,当刻已经觉得赢了自己,因为我击败一些实力比我高的选手,在奥运赛场一切都有可能,但当对自己有期望时,注意力没有完全放在比赛上,随即影响个人表现。”
如果第一日的单场第三名计算在内;如果长途赛顺利完赛,马君正的巴黎奥运或许有不同结局,但体育竞技的世界不存在“如果”,能够把握当下机会的就是赢家。活在当下,是港队总教练陈敬然对大头妹的评语,亦是她今届奥运的最大得着。
“不论是争资格或是奥运期间,身体上、心理上同样累积不少压力,有时甚至连做出平时训练熟练的技术都好难。我想变得简单一点,聆听更多自己的声音,无论在有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也要更专注在自己身上。”
《后奥运的我》系列
王嘉莉.后奥运的我|带着一点不甘告别巴黎 为那一场比赛继续追
李思颖.后奥运的我|用笑容细味最苦涩的痛 奥运教她要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