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篮球】罗意庭的篮球斗心来源:阿妈呃我话去香港旅行
一直以为,自己对罗意庭的事一清二楚。然而翻看去年与他的访问,“9岁初拍皮球,12岁打入著名的全港青少年篮球联赛”,我竟把别人的两年狠狠删走。没可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不得不承认,为方便为节省时间,我们放弃了追寻事件或人物的来源,就如罗意庭的那两年。29岁罗意庭做过两次“插班生”,一次是广为人知的北上CBA挑战,另一次就得倒数19年,南下香港定居记。“阿妈呃我,话去香港旅行”,然而旅行变移民、大屋换公屋、简体字转繁体字……对于10岁的他,只要电视仍播着美少女战士、闪电传真机、NBA地带,大概也心满意足。
这名南华控卫,出生于广东深圳,爸爸为香港人,妈妈是内地人,与当年典型居港潮南下的家庭一样,98年阿庭持单程证与妈妈来港,一家团聚。10岁仔未懂事,要转校揾屋,阿妈得“要呃要氹”才让他甘心南下。对于香港的概念,莫过于回归、单程证、居港权;对深圳河另一面的认知,罗意庭靠的往往是“大台”屏幕的影像。
98年来港 对香港毫无概念
“内地看到翡翠台,自己会睇卡通片,四驱兄弟、足球风云、美少女战士,我钟意Sailormoon因为是主角啊,还有礼服务面侠;也会看电视剧,陀枪师姐、烈火雄心,感觉香港好繁荣,高楼大厦多,自己爱留意波鞋,感觉香港是个容易买靓鞋的地方。”
2000年前,亚视仍有产出,除了TVB阿庭亦爱NBA地带,张丕德、徐嘉乐、蔡锦丰,98年高比仔首个明星赛碰上告别的米高佐敦,逢星期日上午11时开播,然后10大金球;一切“大台”影像都是香港、深圳20年的关联记忆。
“插班生”重新适应读书环境,简体字变繁体字,英文水平低,“上堂根本听不明白”。不过“屋企人食咩就食咩”,就连由深圳4层大楼搬去石篱邨的200呎单位,罗意庭忆述:“屋企想一齐生活,当时不能够埋怨太多。”那时候阿庭的香港生活是这样:12时半放学,速速回家吃午饭做功课,3、4时冲落街场打波,但以前街场龙蛇混杂,所以“有段时间妈妈陪同,我打波,她就看报纸”。
大陇街、荃荣街街场“打趸”练出好胜心
别人感觉罗意庭傲气满满,或以为湾仔修顿、旺角花墟等街场才是他的蒲点。但孕育这个南华控卫的,却是葵青、荃湾区两个街场。“石篱邨附近、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一中学旁的大陇街游乐场;第一个入樽在这里发生,那时候14岁,起初掂网再到板,慢慢拍到框,循序渐进,最后得咗。”当时于全港青少年篮球联赛打出名堂,他亦转至荃湾荃荣街游乐场“打趸”:“熊猫酒店后面工厂区,那个场我们俗称东亚,那时有个不文明规定,最劲的人只会星期五、六到场。”街场人生哲理就是“跟队”几十队,输波麻烦等几个钟,“所以训练出一种好胜心、斗心”,罗意庭说着。
北上CBA重新学习篮球
斗心不只为南华带来林林总总的奖项,2010年阿庭决定再做“插班生”北上重新学习篮球。从小到大眼看职业球员身光颈靓,惟那时候加盟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球队福建浔兴,练习休息饮水30秒,樽盖未开好就得准备冲回场内;就连普通“3人8字”热身,亦得全力冲刺,每分每秒亦费精力。“大陆职业训练,一星期有11课,只有星期日和星期四朝早休息,我计计,原来那时候一星期等于香港一个半月的训练量……教练要求好高好高,不是跑,是要你冲,任何训练都是冲!在CBA我才知道,当初在港接触的篮球,原来是这样基本。”
5年CBA长征后回流南华,纵使至今场内对他的嘘声未有减退,但这几年罗意庭的确多份稳重,跟我们一起笑着Klay Thompson与他的“轻松入樽”,亦渗透出份外幽默。惟20年南下北上南下,不变的又会是什么?
“每件事做想到最好的态度。”罗意庭说。
无论喜欢他与否,香港、甲一还得需要更多的罗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