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纪念馆新增侵华日军战报等860件文物 实证南京大屠杀
今日(12月13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新华社》报道,自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公祭日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各类藏品总量已达19.3万件(套),新增860件(套)文物,为实证南京大屠杀史实提供有力依据。
报道指,自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公祭日以来,纪念馆新增860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3件(套)、二级文物204件(套)、三级文物593件(套)。报道介绍其中四件珍贵文物,还原历史真相,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南京保卫战最后一道坚守作战命令
该命令书成文于1937年12月11日24时,由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向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下达,右上方加盖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关防”章。作战命令上,唐生智要求第八十三军和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七师、第七十四军“固守”光华门等区域阵地,并严令“非有命令不得放弃违者按连坐法治罪”。然而12月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该文物由日本友人岩松要辅于2007年在日本佐贺县唐津市一家书店里发现,并于2017年捐赠给纪念馆。
盖有“极密”印章的侵华日军战斗详报
该报全称《自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二月九日至十二月十三日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 南京附近战斗详报》。负责征集的日本爱知县圆光寺住持大东仁表示:“战斗详报是日军的官方记录,是当时、当天记录下来的日志,非常可信。”
史料显示,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于1937年12月10日抵达南京东郊,在紫金山附近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13日,日军占领天文台、太平门,在太平门附近屠杀了约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
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的印章
1946年2月,中国设立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史称“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审讯,最终被判处死刑。担任该法庭庭长的石美瑜,在谷寿夫判决书上,盖有他的印鉴。2017年,石美瑜之子石南阳,将印章捐赠给了纪念馆。
该法庭判决书显示:“计于中华门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人数达30万人以上。”
报道日军“百人斩”暴行的美国报纸
在1937年12月14日发行的《芝加哥每日论坛》中,有一篇两名日本军官进行“百人斩”杀人竞赛的报道节选。1937年12月6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来自上海前线的一份电报详细介绍了两名日本军官之间的一场比赛,看谁先杀死100名中国人。年纪分别为25岁和26岁的日本军官把赌注压在了这项“成就”上。这两份报纸由美籍华人鲁照宁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