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家底的面子工程 甘肃贫困县斥9亿建公园 荒7年再背21亿债务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7月31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甘肃一项“掏空家底的面子工程”,报道称兰州榆中县斥资9亿(人民币,下同)建公园,完工7年至今仍未交付。
门前冷清、无人问津的豪华大公园不仅没有为当地市民提供娱乐休闲之所,亦没有为给榆中这个贫困县带来少许旅游财政收入,反而在未来的20年,该县还将背上高达21亿的运营费用。
央视曝光相关情况后,昨日(8月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通报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对报道问题进行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报道,在甘肃省榆中县的边缘处有一座市民公园,占地200多亩,周围大部分是空地。公园正中有一座圆形建筑,看上去宏伟壮观,却是不开放的状态。有游客说,这座建筑建成好几年了从来没有开放过。

甘肃榆中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胡相海介绍,榆中县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不能满足城乡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县上实施了市民公园、场馆建设和新建道路的项目。

榆中县市民中心。(央视)

设施豪华总投资9.52亿

该市民公园作为榆中县重点项目在2016年12月立项后,按项目公司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说法,应该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刘鼎新介绍,该项目总投资9.52亿元,市民公园约1.7亿,城市展览馆2.8亿元,道路约1.7亿。

按规划,公园内的圆形建筑为城市展览馆,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每部设有能容纳1200人的大剧院、数字系统指挥大厅等装置。据项目公司提供数据,每项价格均不菲,仅大剧院舞台,便造价1300余万元。据悉,场馆已经竣工,没有开放是因消防验收还未通过。

城市展览馆外部的公园也造价惊人,秦汉风格的南大门需239万元,一座汉白玉桥花费高达690万元,而公园整体绿化工程竟花掉6600万元。而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榆中县,在公园内还营造了大量人工湖等水景观。

运营20年政府还需再花21亿 未来用途却未知

据报道,市民公园的项目主要由“甘肃四建”出资建设,运营20年期满之后移交政府。但由于公园为政府与上述公司合作建设,则政府需要在未来20年,每年向“甘肃四建”支付运营及建设成本、利息等费用。

按当地政府提供的付款方案,计划在投入运营的第一年,榆中县政府就要支付5000多万元的费用,随后费用逐年增加,到后期最多时每年要支付1.8亿元,总共要支付21亿元。

然而斥巨资建成的公园,能为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什么呢?发改局局长胡相海却说:“没有方案”。刘鼎新也表示,由于项目属于纯政府付费项目,具体做什么还没有计划。

胡相海称,“下一步具体产生怎样社会效益,有待于下一步实际运作过程中进一步评估。”

国家级贫困县:有钱买“面子”做公益 没钱还群众安置款

在市民享受不到的城市偏远出建设这样一座大型公园,当地市民难享便利,还需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但斥下巨资的榆中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直到2019年才退出这一行列。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 6.7亿元,而债务支出就高达12亿元。身负债务还需为大型公园支付每年约1.8亿的费用,要如何保障民生支出?

对此胡相海称,县里的民生工程项目都在正常进行,市民公园是争取国家资金,也是根据县级财力做公益性项目。

然而,“正常进行”的民生工程,却存在拖欠群众安置款的问题。当地住建局反应,榆中县仅国有土地上的安置房项目拖欠群众的安置过渡费等就有3000多万元,榆中建投公司这个时候却拿不出钱来。据悉,榆中建投公司已参与建设市民公园。

当地群众表示,县里棚户区改造时,应该发放每人每月400元的安置费,从去年起开始拖欠。且早就超过政府承诺的安置日期,目前群众还未得到安置,由榆中建投负责建设的安置房也已停工。

忽视民生的“面子工程”已非首次 今次官方再通报

忽视民生问题、大建形象工程在当地已不是第一次。2019年,当地在入城处距离不到500米的地方修建了两座高达28米、宽达145米的秦汉仿古城门,整个项目耗资6200万元,被住建部通报批评。

榆中县建秦汉仿古城门。(央视)

通报指出,榆中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应该将有限的财力用于发展民生,而不是举债在城市出入口大建城门,搞“面子工程”,当地应坚决杜绝此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再度发生。

然而榆中县并未“吃一堑长一智”再度发生这种情况。8月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发通告表示,针对此事,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7·31”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问题调查组,对报道问题调查处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后续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