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自信内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称能克服技术卡脖子挑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8日撰文指出,当前中国在创新方面具备三个优势,也就是“后发优势”、“换道超车优势”,以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他指出,对于一些的确可能“卡脖子”的技术,可以透过“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来克服。
在这篇题为《不要低估中国经济潜力》的文章中,林毅夫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除了原始创新,还拥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来源的“后来者优势”。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奇迹,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实行进口替代并转而出口,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巨大。
林毅夫指出,在新经济领域,中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而且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本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再加上产业配套齐全等条件,都有利于新技术取得突破和快速发展。“换道超车”优势较为独特,是其他一些国家在追赶阶段时所没有的。
对于“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林毅夫指出,中国遭遇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而被“卡脖子”的问题,是在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追赶时面对的困难。不过,中国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相对传统的领域,被“卡脖子”的可能性较低。而对于一些的确可能“卡脖子”的技术,可以透过“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来“攻关”(克服困难)。
林毅夫指出,在高新技术领域,一是技术一般为多个发达国家所拥有,二是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入,突破后能带来多大利润取决于有多大的市场,中国拥有庞大市场规模,这是任何高科技企业取得技术突破之后获取利润的重要决定因素。
除了这些创新优势,林毅夫指出,中国还有人口品质红利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有效劳动。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人口品质的红利随著新增劳动力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而且,人工智慧的发展也将减轻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
同时,中国还具有很强的国内市场优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即使用市场汇率计算,也是世界第二大市场。因此,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大循环来撬动国际循环,而且国内循环的可观规模也足以让中国经济有能力从容应对外部冲击。
综合来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当然,这是从供给侧的技术可能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照顾弱势群体以及应对国内外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问题。若能用好上述优势并稳妥解决好这些问题,每年实现平稳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还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挥潜在优势,扩大开放、增强合作、提振信心,让经济实际增长率尽可能接近潜在增长率,对中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