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自贸港崛起,香港将失势?梁海明:两地可互补,协同发展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中央政府近年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以及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秩序。海南自贸港的方案出台,并非是要取代香港的地位,而且海南和香港未来还可以在金融领域、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进行优势互补,港人、港企须紧握机会。

本文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的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香港可与海南自贸港互补、协同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部分产品零关税、税收优惠、通关便利、“极简审批”、跨境服务、金融业开放等方面提出60个政策亮点,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准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中央政府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国家层面而言,一方面是要寻找发展经济突破口;另一方面是中国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秩序。如今,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话语权随之下滑,美国希望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继续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新规则未形成前,中国积极设立海南自贸港是要避免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陷入被动,以期在未来占有优势。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海南自贸港建设重要的集装箱航运枢纽。(新华社)

虽然香港社会内部和一些外部观察人士中就有一些担忧的舆论,担心海南建自由贸易港会威胁香港地位,有“海南崛起、香港失势”的说法。但实际上,无论是此前的《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还是当前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内容,均是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寻找有益经验。

而且,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主要自贸区、自贸港在金融业、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人口红利”才刚开始。而且,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30万亿美元商品和10万亿美元服务。在现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布局下,海南与香港作为两个主要的自贸港,就算有竞争,也将是良性竞争,更多还是著眼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其一,海南和香港未来还可以在金融领域进行合作和互补。香港和海南自贸港各有各的优势,香港主要优势是资金自由兑换和出入境,以及可以做空对冲。海南自贸港则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外资可以在海南设独资的基金、证券公司,买股票比例均也已放开了。

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如果只是考虑短期回报高而投资中国,他们的投资部门会选择设在香港。如果还想拓展中国内地的客户,为未来的长期考虑,则可选择设置在海南会更有利。如果从投资类别来说,外国投资者在香港和海南自贸港两个投资方向操作上会有区别,投资股票、基建尤其固收类等二级市场更适合在香港。但有关高科技风投,则适应到海南自贸港,因海南有比较深厚的内地行业资源,如果在香港可能只能物色一些比较著名的VC的GP,又或者B/C轮后才加入。

梁海明认为,海南和香港未来还可以在金融领域进行合作和互补。(资料图片)

海南和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另一各国互补与合作,还可以参考英国第二大金融中心爱丁堡的案例。现在,爱丁堡集中了全球最多的基金公司和最大的基金经理群,管理近6000亿英镑的资产,以及全球超过1万亿欧元的保险金和养老金。爱丁堡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规模的基金产业,与其和伦敦联系紧密但又保持一定距离有很大关系。青睐爱丁堡的基金有一大特点,就是以长期投资为主,既要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有紧密的联系,又要与市场的惊涛骇浪保持一些距离,而金融业按各自性质分流到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也可以大大降低金融风险。

海南自贸港建立以后,可以成为像爱丁堡一样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联系紧密却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贸港。巧合的是,伦敦到爱丁堡直飞航班的时间与香港到海南的一样。此外,海南自然环境、住房条件比较优越,众多国内外重点高校已经或者将在海南设校区,为海南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和研究基础。这些优势都有可能吸引长期投资性质的基金公司,将业务从香港拓展到海南,并随著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入内地市场,让海南与香港在金融业方面相互借力发展。

除此之外,绿色金融也可以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方向之一。海南可探索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一起,谋划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绿色金融中心,让“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做绿色产业的企业可以到海南发行绿色债券等进行融资。海南自贸港有很多便利条件,在设立国际能源、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方面有十分可观发展想像空间。同时,海南可探索与香港共同推进绿色金融等金融新产品和规则制定,满足未来趋势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以此来吸引人才、产业和技术。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考察。 (新华社)

因此,如果可以把海南自贸港和香港的优势结合,以及推进两地更加相互联动,令外国投资者既投资香港,同时又投资海南,这样就可以既兼顾两地投资类别的特色,又兼顾短期利益,也兼顾长期利益,这对海南、香港和外国投资者来说,是三赢!

其二,海南自贸港将建设成为国际教育创新岛,这对教育资源丰富的香港而言,两地也有很多的互补性。近年来,环球高等教育出口贸易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不仅可以为接受国、地区每年带来逾300亿美元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并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跨境消费中,由于留学生在接受国、地区境内不仅消费教育服务,其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助于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更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当地住房、交通、日常生活需求等消费市场。

而且,除了留学生本人的消费支出之外,其家人在留学生入学陪送,就读期间探望和毕业时参加典礼,甚至有的家庭在接受国、地区购置房产以陪读,以上所列支出规模至少为留学费用的20%左右,足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国际教育已愈来愈成为名符其实的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2020年1月22日海南大学组织外国留学生举办春节联欢会,共有60多名留学生学习如何包饺子与写春联。(新华社)

加上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广受全球留学生欢迎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其政府最初失效的抗疫措施、以及该国民众针对亚裔留学生的恶劣态度,令众多留学生倍感心寒,去意甚切,并对留学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兴趣愈浓。

香港特区虽然身处国门之内、但教育制度与外国接轨,一直希望发展知识型经济,引进世界级著名中小学到香港开设分校或合办课程,以打造成为国际中小学教育枢纽。但由于香港面临土地不足、学生数量较少、因签证问题暂难吸引内地学生前来就读等局限,未能继续引进国际一流中小学在香港设分校或合办课程。

这对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土地资源丰裕的海南而言是另一个机遇,海南可在办学土地、两地人员签证等方面,和香港携手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便利政策,与香港、澳门共同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产业,引进国际知名中小学到海南办学,吸引包括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家长,将其子女送到海南就读。这不但可促使海南和港澳特区增加联动,共同发展成世界级的中小教育枢纽,更能为海南和香港带来协同效应,带动例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其他周边的经济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就业,还能促进香港、海南自贸港长远发展。

海南博鳌镇沙美村。 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日前在海南举办,在论坛的辐射带动下,海南博鳌镇积极推进村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新华社)

其三,海南和香港在医疗领域也能增加合作。海南自贸港建设要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和高端医疗服务产业,初具发展规模的海南博鼇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现已吸引多家机构开业或试业,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临床研究及医疗旅游的一站式产业链,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国际技术及人才,希望以此打造成为国家新药及医疗科技重大创新事项试点先行区。

然而,当前该先行区的产业的总量、发展规模还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品牌还没有做起来,另一方面名气和体量其实是有正关联的。只有把整个相关产业做大,才可以在国际上建立更大的知名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做宣传推广,达至良性迴圈。

对此,要进一步推动海南博鼇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发展,一是可以考虑扩大先行区,让政策可以覆盖到更大的一片地区,吸引包括香港在内的更多的医院和疗养院落地,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可参考香港的大学在深圳设立医院和研究机构的经验,在先行区内进一步引进香港的一流大学医疗研究机构,除了提供土地和资金的政策外,可以透过合作,提供更多的临床和资料资源,进而吸引国际尤其是欧洲如瑞士等地的先进大学和研究中心落地。

游客在海南三亚体验水上项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三是参考香港的经验以及与香港的业界进行合作,在先行区建立生命科学智慧财产权中心,引进医药和生命科学的投资基金,并给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及跟投资金。同时也引进或者建立专注于生命健康以及医药和食品的智慧财产权评估机构,并由政府提供初期的资金支援。同时需要有智慧财产权保护的专业守则,智慧财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规管单位、交易市场、仲裁及调解机制、法庭,估值专家等不同参与者去支援,令企业、学界、研究机构更愿意去参与开放式创新,令金融机构得到更客观的标准去协助智慧财产权融资与交易。四是应考虑委托包括香港在内的国际高端广告公关公司,尤其是通过香港的国际大都会平台,共同打造海南国际疗养岛和生命科学岛的品牌。

简而言之,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中央政府准备将海南打造成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就像当年在深圳进行经济特区建设,并没有想瞄准谁、平衡谁、取代谁,港人、港企未来若能把握住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机遇,不仅能为香港年轻人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推动香港的金融、教育和医疗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对香港是机,而非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