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停滞性通膨来临 内地学者:给予中国经济转型再发力契机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9月8日在“中国-亚洲信用评级业高峰论坛”表示,全球停滞性通货膨涨的情况下,高成本时代将到来,对全球金融造成冲击。刘元春提到,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是平衡全球滞涨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全球滞涨也将给予中国经济转型再发力重要契机。”
《澎湃新闻》报道,刘元春在“中国-亚洲信用评级业高峰论坛”上指出,人类历史上的高通膨一般与战争和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瘟疫就像一场战争在供给和需求两端产生不对称的冲击。他表示,部分国家的滞涨已经来临,全球滞涨的出现是大概率事件。
刘元春分析,高成本时代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类即使摆脱新冠疫情这两年的冲击,使疫情常态化,各类健康防护成本上升。第二,逆全球化带来的技术创新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第三,《巴黎协定》后,各国签订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协议使全球进入了绿色转型的新时代;第四,大国间的博弈、区域间的冲突已常态化,地缘政治恶化带来防务成本增长;第五,高债务与高利率带来的高还本付息;第六,劳动力紧缺与工资物价联动机制的出现。
刘元春分析,此次全球停滞型通膨与1970年代不同,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供给端要注意劳动力市场与结构性改革,需求端部分,要设计量化宽松的退出路径与财政赤字的收缩问题。中长期成本则需要国际协调,包括绿色转型成本,大宗商品成本,防务成本,供应链重构成本。
刘元春分析,本轮滞涨将对全球金融造成冲击,主要表现为,利率将持续快速上升、汇率较大波动成为常态、各类债务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房地产价格以及相关资金链条存在疑虑等。
中国在此次全球滞涨中有其特殊地位:超级供给能力
刘元春认为,中国在本轮全球滞涨中有其特殊地位:包括超级供给能力,能源政策的前期布局,各类政策的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调整及其弹性韧性等。
刘元春因此分析,在全球通货膨涨出现的同时,中国虽然面临价格和成本输入型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是有限的。
他分析,从过去几年大宗商品的波动过程可以看到,中国市场在消化成本冲击上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在进口价格指数上涨15个百分点,原材料购买指数上涨10个百分点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一般也就上涨2个百分点。说明中国市场消化能力很强。”
刘元春指出,在全球滞涨的过程,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是平衡全球滞涨的重要因素,同时全球滞涨也将给予中国经济转型再发力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