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撤回“疫苗令” 胡锡进乐见转折:权力面对舆论反应及时后退

撰文: 蔡苡柔
出版:更新:

北京市政府7月6日宣布,11日起进入聚集场所的人员皆须接种疫苗后。该消息一出引发内地舆论批评,认为违反疫苗接种的“自愿原则”,该疫苗令于7月7日晚间紧急收回。对此,《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前总编辑胡锡进胡锡进8日发文称,北京在舆论压力下撤回“疫苗令”显示了舆论的力量,这个转折很值得高兴。

北京市政府在7月6日召开的疫情记者会上宣布,自11日起,进入线下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美术馆、人群聚集场所的人员需要接种疫苗(不适宜接种人员除外), 其他限流预约场所优先安排已接种疫苗人员。

但消息后发布不到一天,就宣布收回。《北京日报》7日深夜报道称,6日北京市关于疫苗接种的有关资讯发布后,引发市民的关注和疑虑,北京市防控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新冠疫情防控第九版方案明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因此市民在严格测温扫码(健康码)、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即可正常进入市内各类公共场所。

随后中纪委、官媒《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发文全面强调禁止强制、变相强制接种疫苗的行为,国家卫健委也再次发文明确:“新冠疫苗接种遵循自愿原则”。

胡锡进认为北京收回疫苗令的转折显示了舆论的力量,舆论在与权力的这次冲突中占了上风。(香港01记者摄)

胡锡进8日凌晨3时左右在微博发文提到,这个转折显示了舆论的力量,舆论在与权力的这次冲突中占了上风。胡锡进提到,中国社会的运行主要由政府主导,这次权力面对舆论的反对很及时地后退,等于接受舆论对“疫苗令”不合法的主张,权力的边界因此得到了一次强调。

胡锡进分析提到,“我们的社会需要适应这样的冲突和摩擦。”他表示,中国的权力总的来说比较强势,需要有限制它的实际杠杆,“这对国家治理是建设性的。”

胡锡进强调,促成这一次的转折中,承载舆论的的主要都是体制外的互联网自媒体。“我们需要通过这件事看到,有一些尖锐的自媒体存在,有互联网舆论场存在,这是推动中国进步合力的一部分。”

胡锡进也称,事情出在北京市,但是依法行政的警示却值得各地举一反三。近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超越法律规定做事的情况反复出现。政府出规定需要更严谨,做得不合适应迅速接受舆论的批评作出修正,希望北京市这次“疫苗令”波折最后强化的就是这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