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的文化融合如何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至今已踏入第五个年头。
今日想重点分享关于文化融合方面,去年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清楚列出 :
1.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
2.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3.支持港澳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4.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5.加强内地与港澳交流;支持港澳与各国各地区交流合作
6.加强宪法、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爱国精神
在过去几年间香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包括社会运动、新冠疫情、中美角力等等,香港在融合大湾区发展亦受到窒碍。除了在打通四流(人才流、资金流、资讯流及货物流)方面,“人心流”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努力。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洪流中源远流长。不管哪一代的香港人,内心的价值文化与生活习惯,处处都可见中华文化的足迹。与此同时,香港对内地的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在广东省),很多广东省的同胞也是看香港电视及电影、听香港歌手的歌长大,甚至饮食文化及语言也是如出一辙。所以,无论在生活、历史和文化上,都已有深度融合的基础。
但我认为,香港过去因为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模式,以致很多香港人对内地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不太了解。例如:什么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人大及政协的分别?党委及市委的分别?导致对中国的管治方针的不理解,或到内地发展时不知如何向合适部门寻求支援等等…另一个更有趣的是仍有很多人以为在内地上 Facebook、YouTube 等外国平台仍要翻墙,其实现在已经很多香港电讯商的服务已可做到中港两地互通,没有讯息限制。香港在过去亦缺乏让大众理解及认识中国发展的渠道及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度的沟通、交流及学习能让两地人民更加互相了解及认识彼此。我非常鼓励香港多些不同年龄层人士,也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一下大湾区近年的变迁。
我知道香港有不同团体过去在这方面也作做了大量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亦不遗余力,例如透过举办论坛、与不同地区政府交流、到大湾区不同城市考察及研究大湾区发展等等…
至于当在企业层面,在发展大湾区事业的同时,又如何融合当地文化呢?
过往我们也有一些企业会员的有趣分享,曾经有家国际企业早几年在深圳开设了分公司,但过了一年,管理层发现香港的同事跟内地同事看来也不太熟悉。经过了解后,发现是因为公司跟香港接近,回港方便,普遍香港同事晚上下班及周末也会返回香港,所以缺乏了工作以外的共同生活及互动,例如放工饮两杯,放假行下街等等。但该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反而没有这个现象,因为那边的香港同事不会经常回香港,所以工作以外的生活也是跟当地同事一起,甚至有些香港同事在当地落地生根。所以在融合的大前题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及深入的了解,共同在生活中互相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地大物博,发展迅速,加上全球过去两年多受疫情影响,很多国家经济也出现负增长,然而中国在过去两年仍保持了平均5.5%的增长,反映了国家雄厚的发展基础。但香港在这两年因疫情关系,大部分跟内地的沟通及活动也受到影响,确实阻碍了融合大湾区发展的步伐。待疫情过后,香港又如何尽快与大湾区接轨?
在这时刻,我们可开始作准备,故此我倡议一群对香港有承担的企业界、文化界及教育界的朋友一同站出来,共同筹备或参与不同活动,例如透过艺术、文化、体育、旅游多方面,从软性的角度推广中国文化,慢慢让香港人找回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大湾区经贸协会会长苏祖耀博士 - 苏祖耀博士曾在国外求学,拿了双博士,及双硕士学位,后在跨国大公司工作。近年,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策略,苏博士率先与香港社会专业才俊,在 2017 年底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并任协会的佛山市主席团创会主席,専为佛山与港澳地区经贸,金融,人才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在 2021 年,苏博士更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的会长, 带领协会㒰人配合国策,鼓励及推进港澳青年赴内地创业就业。
本文为投稿,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本文经大湾区经贸协会授权转载,大小标题及引言,经过香港01编辑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