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多地通报现气溶胶传播 专家:通风和消毒可降低病毒密度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内地疫情升温,除了上海、吉林的情况令人关注,山东、浙江亦先后发现气溶胶(aerosol,气雾)传播病例。
专家介绍,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较长,再经由空气传播,及时通风和消毒,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气溶胶浓度和病毒密度。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周二(12日)宣布,某居民到户外挖野菜时感染新冠,同时段有一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为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台儿庄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周三(13日)回应称,前述的气溶胶传播病例是上月发生,发布该消息只是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出入场所需佩戴口罩。目前,两人挖野菜的地方和关联轨迹场所均已消杀。

宁波市疾控中心周日(10日)发布消息,称近期发生一宗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据通报,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私家车到地下停车场,当时有开车窗且未有戴上口罩,同时段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专家提醒,及时通风和消毒,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气溶胶浓度和病毒密度。(新华社)

《极目新闻》报道,2021年6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合著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气溶胶传播风险及防控建议》文章曾提醒,以流感病毒为例,能够通过气溶胶高效传播的流感病毒,比无法在气溶胶中高效传播的病毒能更长时间保持稳定。

在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中,呼吸道传染病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不容忽视,而咳嗽和打喷嚏是产生气溶胶的主要过程。

急诊室医生介绍,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者液态的微粒,一些病原体可能会通过空气中微小的颗粒远距离传播,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的时间会比较长。

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的专家称,当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比较长,若长时间逗留在狭小和密闭的空间内,例如电梯、车厢、电影院等,被传染的危险性较大。因此,市民要及时通风,降低气溶胶浓度,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预防,并要注意定期消毒电梯、办公室等特殊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