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新冠肺炎疫情人类活动减少 令中国2020年现“超级暴力梅”

撰文: 叶琪
出版:更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5个单位发表研究报告,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类活动减少带来人为排放减少,影响地面大气系统辐射平衡,导致中国东部陆地异常升温,增强华东地区和南海、菲律宾海之间的大气环流,造成水汽向中国输送,最终导致长三角地区降水增加。
报告结论称,这个因素对2020年长三角地区出现的“超级暴力梅”极端天气具有约三分之一的贡献。

综合内地传媒报道,中国在2020年经历的长达62天的梅雨季节,较常年偏长22天,雨量达到759.2毫米,较常年偏多1.2倍,被不少网民及媒体称之为“超级暴力梅”。国家气候中心曾从自然角度分析了持续强降水的原因,包括梅雨锋面系统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系统长时间持续异常、春季前期结束的弱“厄尔尼诺现像”等。

2020年7月16日,杭州正经历超长的梅雨季节。(视觉中国)

杨洋教授在受访时表示,国外研究对新冠疫情减排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监测到的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变化非常小,故有研究者建议在更小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多分析。杨洋教授认为,虽然全球平均作用不大,但是对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

杨洋教授介绍,该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用地球系统模型模拟在正常排放的情况下,以及出现新冠疫情后人为活动减少的情况下,天气和气候到底在如何变化。研究发现,人为活动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例如工厂排放出来的浓烟、汽车尾气,还有各种民用和交通排放。这些以气溶胶为主的污染物会对太阳辐射和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辐射平衡的变化导致温度变化,进而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最终导致降水的变化。

(a)观测得到的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空间分布,(b)长江流域历年夏季平均降水量,(c)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减排共同作用以及(d)气溶胶减排单独对降水异常的贡献。(澎湃新闻)

研究著重分析气溶胶的减少对降水的影响是比较大,杨洋教授解释,温室气体寿命长,在全球来看是分布也比较均匀,所以它对气候的影响在空间上也是比较均匀的。今次的研究中,温室气体的影响是叠加在气溶胶变化上的小量,气溶胶减少起主要作用。气溶胶是一个短寿命的物质,生命周期只有一周左右,其在大气中排放很快就会出现影响,所以如果某一个地方突然排放很多气溶胶或者突然减排,马上就会对当地气候产生很大的作用,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气溶胶通过对太阳辐射产生作用,从而影响气候。一个是直接作用,其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一般来说,如果大气中有更多气溶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就减少了。另一个是间接作用是气溶胶可以帮助产生云,在学术上叫做“气溶胶-云相互作用”,云的生成必须要有气溶胶的存在,云较多同样也反射太阳辐射。这些相互作用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产生复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