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倡促生三孩不只靠补贴 计生协:重塑“多子女家庭养育文化”
中国近年来生育率降低,人口红利不再,官方祭出补贴政策促生“二孩”、“三孩”。对此,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提出,要从观念上“治本”,逐渐改变“适婚适育”为主体的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
华东政法大学副研究员孙煜华则称,问题根源在年轻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应在宣传方面更多强调家庭价值,鼓励承担家庭责任。
当前,中国多地政府正著手制定政策应对生育率下降问题,其中,设立生育补贴成为关注热点。《浙江省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成本调查问卷》中,“假设政府每个月给生二孩/三孩补贴1000元(自出生后至3岁),你是否愿意生育二孩/三孩?”的问题引发关注;海南省卫健委也进行生育政策调查问卷,其中同样涉及生育补贴问题。
对此,陆杰华接受官媒《法制日报》访问时表示,除了生育补贴等“治标”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治本”,“要逐步改变年轻人的婚育观念,强化家庭责任和理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人口净增长48万,自然增长率0.34‰,人口出生率为7.52‰,对比2020年人口净增长为204万,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下滑明显。陆杰华称,未来劳动力供给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活力和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则会带来老人抚养难等诸多问题。孙煜华则指,少子高龄化的人口结构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已有25个省份完成人口与计生条例修订,有些地方已开展二孩、三孩生育补贴,亦有多个地方在住房方面提供生育优惠、优待或补贴。
在陆杰华看来,生一胎能调动生二孩、三孩的积极性,提高生育意愿须“标本兼治”,除了生育补贴、职业保障这样“治标”的方法,还要“治本”——逐渐改变适婚适育主体的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营造良好的生育文化环境。
孙煜华也说,要不断强化家庭建设,弘扬“家”文化,认为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年轻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应在宣传方面更多强调家庭价值,鼓励承担家庭责任,逐步转变观念。
对此,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近日公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称要加强对青年婚恋观、家庭观引导,重塑“多子女家庭养育文化”,淡化教育焦虑,弘扬“孝”、“和”家庭价值观,推动构建“积极正向的新型婚育文化”。
另外值得一提是,各省份新修订的计生条例,亦大多将延长产假作为重要措施。但陆杰华认为,相关政策应兼顾生育对女性职业规划的影响,要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妥善解决育龄妇女后顾之忧,“能否在产假期间保障收入,能否在产假后顺利返回原岗位,未育女性在入职前是否能不受歧视,这些都是职场女性生育面临的最直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