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成“中国版雷曼兄弟”?美国损失数以十兆计 重温那恐怖一天
近来受到中央打压房市,深陷债务危机的恒大集团,不少投资人想要提前赎回金融商品得不到回音,却传出恒大内部6名高阶主管“偷跑”提前套现成功,掀起不小舆论,恒大18日凌晨发声明表示,已要求6名高阶主管限期缴回款项,并予以严惩。恒大破产的隐忧,让外界感到恐慌,为防止恒大的“雷曼时刻”到来,传出相关往来银行已提出损失准备,不过你知道什么是“雷曼时刻”吗?
恒大:严惩6主管
据《新浪财经》报导,深陷债务危机恐面临破产的恒大,近日再爆出高阶主管提前套现的丑闻,整起事件起源于恒大财富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杜亮,5月底宣称“家里有急事”坦承提前赎回恒大金融商品,随后不少投资人因恐慌也想赎回时,却拿不到半毛钱,纷纷到恒大总部抗议要求还钱。面对焦急的投资人,董座许家印曾表示,就算自己没钱也绝对不能亏欠投资者一毛钱,兑付过程中也不会有特殊待遇,不料近日又爆出,陆续有恒大主管提前“偷跑”套现。
恒大18日凌晨发出声明,截至2021年5月1日,时任恒大集团总部、各产业集团总裁助理以上高管及地产集团各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时任恒大财富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共计44人持有恒大财富58笔投资产品。5月1日~9月7日期间,上述范围管理人员中,有8人的9笔投资产品到期正常兑付,有9人新认购13笔投资产品,有6人提前赎回12笔投资产品。恒大表示,主管“走后门”提前套现,公司对此极度重视,要求该6名主管限期缴回款项,并给予严厉惩处。公司也要求恒大财富必须严格按照已公布的兑付方案执行,确保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美国经济损失占年度GDP的40%~90% 点击放大浏览当年“雷曼时刻”下的交易所情况▼▼▼
破产在即?恒大恐成“中国版雷曼兄弟”
综合外媒报导,由于中国房地产巨擘恒大集团爆发债务危机引起市场恐慌,为了防止恒大万一破产所带来的冲击,传与其往来的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已计提部分贷款损失准备,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则是准备对部分短期贷款进行展延。而外界担忧继续下去,恐会酝酿中国房地开发商的破产潮,多家外媒将之视为中国版的“雷曼时刻”,台湾中央银行也特别在脸书解释,“当国际间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时,常以‘雷曼时刻’来形容”。
历史上的那天 美国“雷曼兄弟”事件
雷曼兄弟成立于1850年,曾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被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选为财富500强之公司之ㄧ。2000年代初期,美国房市繁荣加以全球资金充沛,次贷市场大幅扩张,包括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活跃于证券化业务,大量承销与投资房贷担保证券(MBS)及担保债务凭证(CDO)等证券化商品;等至2007年,雷曼兄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MBS承销商与造市商,同年底,雷曼兄弟握有1,110亿美元的商业不动产相关资产与证券,已是自有资本的4倍。2007年中,美国不动产市场开始出现疲弱迹象,随著次贷危机越演越烈,雷曼兄弟的资产品质急剧恶化,严重侵蚀资本。
尽管雷曼兄弟于2008年初增资60亿美元,但仍须出售资产补充资本;然而,在紧要关头时期,管理阶层仍不愿以超低价出售资产,最终美国政府倾向采行并购方式解决雷曼兄弟危机,但又拒绝提供资金给有意并购的机构,致与美国商业银行的并购谈判破裂等种种致命因素,使雷曼兄弟不得不走上破产保护之路。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倒闭,由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进而扩大为全球金融危机(global financial crisis),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并带来庞大的经济及非经济面损失,共有24国成为银行业危机的受害者。
以美国为例,经济损失总额高达6兆~14兆美元(约年度GDP的40%~90%,平均每人损失约5万~12万美元)、财富损失总额约15兆~30兆美元(约年度GDP的100%~190%),而可量化的精神层面损失(如失业的重担加重产出损失的可能)则高达14兆美元。之后外界将雷曼兄弟因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事件,称之为“雷曼时刻”(Lehman Moment)。关于这段历史,HBO曾改拍成电影《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剧中呈现Fed主席Ben Bernanke与财政部长Hank Paulson四处奔走,希望民间部门接手雷曼兄弟的内幕。因此,在这次中国恒大事件爆发,外界也将之视为中国版“雷曼时刻”的来临。
【延伸阅读】美股港股暴跌│只是开始?印度神童预言震荡持续到这月!倡2类投资
港股恒生指数大跌情况,5天累计已跌逾1872点,另看美股3大股走势(点击放大浏览)▼▼▼
印度神童最新预言 经济股市震荡2个关键时间点:到2023年这个月才好转▼▼▼
延伸阅读:
网红自验抗体惹议 疫苗保护力不是这样验的,罗一钧曝3判断关键
谁是“航海王”?什么是当冲?台湾人逾7成是“金融文盲” 投资理财小心吃亏
【本文获“今周刊”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