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在中国“挖矿”致逾亿公吨碳排放 学者指会破坏减排努力

撰文: 叶琪
出版:更新: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学者近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中国比特币区块链运行的碳排放量与可持续性的政策评估》的论文,内容提到在没有任何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中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均能耗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296.59太瓦时,产生1.305亿公吨碳排放,超过捷克和卡塔尔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论文认为,中国的“矿工”占整体比特币网络算力达75%以上,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措施和可行政策,密集的比特币“挖矿”将可能破坏中国的减排努力。

论文指出,在中国,比特币挖矿的碳排放量将在国内182个地级市和42个主要工业部门中排名前十,约占中国发电的碳排放量的5.41%,行业人均GDP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将达到10.77千克/美元。

论文认为,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措施和可行政策,密集的比特币“挖矿”将可能破坏中国的减排努力。(视觉中国)

论文内有提供3种比特币政策,并按此进行4种情景评估。基准情景(BM)设定是比特币行业继续在最小的政策干预下运营,市场准入假设为100%,并且根据比特币矿场的实际区域统计数据,假设基准情景中40%的矿场位于煤炭地区。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场地整治(SR)方案中,论文建议说服煤炭地区的“矿场”搬离至水力富饶地区,利用该地区丰水期电力挖矿。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案可使比特币行业的人均GDP碳排放能降至6千克/美元。

值得一提是,此方案与早前内蒙古为实现减排目标而收紧“挖矿”的做法相似。内蒙古是内地民众“挖矿”的大本营之一,皆因当地电费低廉。但内蒙古发改委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降低污染及实现碳排放目标,并表明会在本月底前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

不过,欧科云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就指出,比特币“矿机”本身工作基本不排碳,主要是能源的构成问题。上述论文将比特币的能源结构区分为煤基和水基能源,并根据矿池分布来判断属于碳基和水基能源。实际上矿池数据来源是只能大致看出属于国内还是国外的“矿池”,并不能区分用的是碳基和水基。

位于四川巴郎河口的一个“矿场”,其搭建在一座小型水电站的办公楼上。当地河流沿岸小型水电站林立,丰水期时电能消耗极低,电力有大量剩余。

此外,有“矿机”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也表示,比特币使用的主要是“弃水弃电”,也就是暂时没有办法使用、只能浪费掉的电力。例如有四川水电站、西北地区的火电,当地电力无法上网又普遍贫困,“挖矿”可以为当地带来重要的电费收入、财税收入与服务业就业。

论文作者之一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就反驳称,如果以后以水电为主的情况下,“挖矿”能将白白丢弃的水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价值,并进入社会流通环节,还能增加就业。至于“弃光”、“弃风”、“弃水”等问题,主要是此类“弃电”无法连接上电网,“挖矿”绝大部分肯定是使用来来自电网的电力,“云贵川的弃水问题肯定有,但要看整体,40%的矿机用电是来自煤炭燃烧发电。”

关大博教授指,从宏观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比特币行业对现有金融体系和社会进程的推进作用有限,并强调像比特币或其他的金融产品,甚至未来所有的新兴行业,一定要有减碳化、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的绿色属性,“没有碳中和属性的新兴行业将是一个不可持续的行业,有悖于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的气候目标。”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