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逾120条象牙 分布密集或与治水有关?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上周六(20日),官方对外公布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的“祭祀坑”,并出土了古蜀文明的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象牙等重要文物500多件。其中,仅在“祭祀坑”第3号坑就出土逾120条象牙。
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同为古蜀文明遗址的金沙遗址,曾于2001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层层叠压、密集分布的象牙。到底古蜀人为何对象牙情有独钟?象牙又该如何保护?

象牙层层叠压,分布密集。(新华社)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金沙遗址的发掘者朱章义忆述,2001年2月8日,他在金沙遗址发现到处都是象牙渣,泥土表面如覆白雪,考古团队最终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出100余条完整象牙和数以吨计的象牙段、象牙尖等象牙制品。

除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国其他地区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如此集中的象牙。专家推测,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而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殴杀水神之法,因此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或因为象牙具有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

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纹玉璋,刻画了两组头戴高冠、方耳方颐、身穿长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该图案与三星堆“祭山图”玉边璋上的图案类似,清楚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副主任孙杰介绍,古蜀象牙尚处于新鲜象牙向象牙化石演变的中间阶段。新鲜象牙主要由无机矿物成分和有机纤维蛋白组成,其中无机物赋予象牙硬度和刚度,纤维蛋白则赋予象牙弹性和韧性。

三星堆刚发掘出土的象牙。(红星新闻)

然而,在3000多年的埋藏过程中,象牙中起粘结作用的蛋白质已降解殆尽。几乎所有的象牙,从牙根到牙尖都形成一个较大的空洞。因此,考古发掘中看起来完整坚固的出土象牙,其实内部已完全被潮湿的泥沙充填,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失水”开裂。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蚀与降解,象牙表面会迅速变色,裂隙增宽,甚至产生新的断裂、霉变等病害,因此出土象牙不易保存。

截至目前,文物保护界尚没有一种较为成熟安全的方法,可以用于古蜀象牙的保护。文物保护人员通过材料筛选、失水试验和光老化试验,采用有机矽将象牙暂时封存的方式,从而令象牙隔绝外部环境,为进一步研究更安全的保护方法争取时间。

金沙遗址发现大量象牙后,文物保护工作者立即对象牙开展预加固处理,包括涂刷加固剂、包裹保鲜膜等等,同时在保鲜膜外侧分段灌注石膏以支撑象牙。现时,金沙遗址发掘之初封存在矽胶中的象牙已有20年,矽胶的颜色有明显变化;金沙遗址博物馆计划重新在象牙灌装有机矽,并对原有矽胶成分重新研究,以评估该保护方式的安全性。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