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理大谈外交 前驻外大使:港人可发挥语言等优势贡献国家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周四(27日)下午,“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专题讲座于香港理工大学举行,中国前驻捷克及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及中国前驻格鲁吉亚及塔吉克斯坦大使岳斌担任主讲嘉宾,他们分享了自身外交工作的点滴,以及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俄关系发展,以及当今国际形势的见解。

讲座由理大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孔子学院和内地发展处联同外交学院合办,逾200名理大师生、校友及公众人士到蒋震剧院出席。

嘉宾合影。(陈进安摄)

会上,霍玉珍以“积极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实现新发展”为题,讲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源起,并展示在铁路和港口基建、联合制造、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文教旅游、金融、医药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合作成果,如何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并展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前景。

霍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双方在新形势下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欧关系整体和均衡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促进双边关系更好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及抵御全球挑战的重要保障。合作机制启动至今13年来,双方共同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新格局,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让国家及中东欧各国人民受惠。未来,双方应提升合作规模与质量,加强绿色能源、高新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并完善合作机制,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

霍玉珍历任多项外交职务,包括中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馆参赞及外交部欧亚司副司长等。(理大官网)

岳斌则以“百年变局背景下的新时代中俄关系”为题,阐述国际形势在政治、经济及安全等层面的乱象及变局;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特点、战略价值及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岳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21世纪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前瞻性科学判断。新兴市场经济体系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改变,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因素。多年来,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由互视友好国家到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两国在政治互信、利益融合和战略协同等方面的推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特点是坚持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并通过完备的交往机制、蓬勃的经贸合作、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国际及地区事务的团结协作等,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岳斌现任外交学院特聘教授,从事外交工作37年,专注中欧亚关系,曾任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参赞、驻立陶宛共和国大使馆参赞,以及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等。(理大官网)

在提问环节,有学生问及香港人有何途径投身外交领域。岳斌表示,现时中国在国际组织投入愈来愈多资金,这方面港人可以发挥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弥补内地相关人才的不足,并举例去年外交部就曾推荐港人到国际组织工作,建议对方多留意。

他又引用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外交官选拔提出的“16字方针”,以及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7字总要求”,称对外交官而言,爱国主义是优先的,不止是中国,各国均把爱国放在首位;又指外交领域崇尚强者,愈有能力者,对方愈愿意与之交往。

提问环节反应热烈。(陈进安摄)

最后,有听众提问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功能,以及提出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只是不断复述,犹如“人肉录音机”,询问是否可以改一改这一作风。

对此,岳斌回应道,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职能在网上都能找到,建议对方自查。至于发言人的作风问题,他未正面回应,仅表示外交工作艰涩难懂、大有学问。